【遊藝筆記】 記雲(上)

文/陳牧雨 |2021.10.26
1609觀看次
字級
遊藝筆記 記雲(上)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仰望蒼穹,除了湛藍的青天,最多見到的,則是雲朵的飄蕩與形影的幻化。這種無心自在的流動,讓我們這種被塵俗所羈絆的身心感到無限嚮往。而各式各樣型態的迅速轉變,或似白衣、或如蒼狗,總也令人興起變化無常的感慨。因此古人常以「白衣蒼狗」或「白雲蒼狗」來形容世事的變幻無定。清‧姚鼐〈慧居寺〉詩:「白雲蒼狗塵寰感,也到空林釋子家。」正是這樣的意思。

雲在高處,而古代沒有現代如飛機的飛行器,人們親近雲的方法,只有往高山去。山中是古代高士最常隱居的處所,因此,白雲也成了隱逸的象徵。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雲跂石人。」眠雲是指以雲為床而睡,跂石是垂足而坐於石上,因此「眠雲跂石」或「眠雲聽泉」,都是比喻隱居山中。

南朝‧陶弘景在山中修道時寫下「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樣的詩句,說明山中隱居之樂只能自己親自體驗,是無法拿來當禮物餽贈的。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這是陶淵明所描述的隱居之樂。當然,也有人解釋為陶淵明在說明自己當年之所以「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實如「雲無心以出岫」,是無心之過。

行雲自由來去,也正是人們心中嚮往的自由。明‧洪自誠的《菜根譚》有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也正是此意。

宋‧蘇軾〈答謝民師書一首〉:「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飄蕩的浮雲,流動的水,也用來讚美他人文章流暢無礙、瀟灑自然。

居高山以親雲,雲與山有其親密不可分割的關係。古人詠雲,也順而詠山。如元‧張養浩〈兒落兼得勝令〉:「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山因雲晦明,雲共山高下。」句句皆詠雲山之美。

宋‧陸游〈柳橋晚眺〉:「小浦聞魚躍,橫林待鶴歸。閒雲不成雨,故傍碧山飛。」幽幽靜靜,閒閒淡淡的小品山水,「不成雨」卻也有自謙的意涵。

而中國歷代最有名的雲山,則非巫山雲莫屬了。中唐詩人元稹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只有巫山的雲才稱得上是雲。可見其名氣之大。

其實「巫山雲」之所以有名,是有其來由的。

戰國末期辭賦家宋玉作〈高唐賦〉,賦序中描述宋玉告訴楚襄王在他之前的某位楚王,有次遊巫山遇一神女並與之交歡。神女離去時告訴楚王:「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其本意是說,神女早上化為巫山的雲,黃昏則化為巫山的雨,就這樣朝朝暮暮都生活在巫山陽台之下。從此,後人就把「巫山雲雨」用來形容男女的幽會。

詩仙李白有一次夜宿巫山下,很自然想起楚王與神女的故事,懷古情懷油然而生,於是寫了〈宿巫山下〉這首詩:「昨夜巫山下,猿聲夢裡長。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另外,在他的〈清平調〉裡也有「雲雨巫山枉斷腸」這樣的句子。

能得詩仙李白屢次引用,可見這個典故是很有名氣的。所以,後來的詩人屢屢引用,也就不足為奇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