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玉 編織美麗的部落風格

文/黃作炎 |2021.10.09
4036觀看次
字級
目前正在蘭陽原創館展出《女性團結:行走‧紋理》泰雅織品展。圖/黃作炎
「敏嘟奴」織藝工作坊的logo。圖/黃作炎
彭秋玉贏得2021年宜蘭「傳統織布工藝」大獎。圖/黃作炎
彭秋玉傳承泰雅織品工藝40年不悔。圖/黃作炎
彭秋玉(中)常在公開場合,示範泰雅編織藝術。圖/彭秋玉提供
泰雅編織作品展,十分吸睛。圖/黃作炎

文/黃作炎

目前在宜蘭縣部落大學、南澳高中完全中學擔任講師的彭秋玉,一說起泰雅編織及相關工藝作品,總有聊不完的故事。

最近剛榮獲2021年宜蘭「傳統織布工藝」大獎的彭秋玉老師,投注泰雅傳統編織工藝,已有40多年了。如果有機會看到她的織布身影,想必很多人會憶及學生時代,苦背「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詩詞的畫面。

現代織女的愉悅自得

一台木造織布機、一排排五顏六色的線,加上紡紗時規律的機杼穿梭聲響,觀眾看到的,是織布者的愉悅和自得,完全沒有歎息的悲情,而織就五顏六色的布疋,更緊緊抓住人們的視覺印象,興起進一步了解深究的意念。

經過臉書上留言,和泰雅族工藝師彭秋玉老師取得聯繫,沒想到,親切、熱情的彭老師,竟然樂意接待我的到訪,真是讓我又驚又喜。

泰雅女孩的必備技藝

目前住在南澳的彭秋玉老師,在當地成立「敏嘟奴」(Mdunux)織藝工作坊。在泰雅語中,「敏嘟奴」意指聰明、活潑、漂亮,同時也意指「泰雅織布」。

「織布是早期台灣部落婦女必備的傳統技藝,特別是在泰雅部落,織布是女性必備的才藝。」彭秋玉說,泰雅女孩一般從13歲開始,就會接受部落女性長輩,教授她們織布。「女生得學會織布,才有結婚資格喔。」泰雅女孩學會織布後,會為自己準備嫁衣,而一個善於織布的婦女,往往也受到族人的尊敬。

傳統工藝漸少有人學

然而,這項泰雅族最引以為傲的傳統工藝,隨著時代的演進、外來強勢文化主導、科技進步而漸漸失傳,愈來愈少泰雅女孩,願意花時間學習。但在宜蘭一帶,只要提到「編織老師」,很多人一定會想到頗負盛名的彭秋玉老師,特別是在南澳鄉,詢問「敏嘟奴」織藝工作坊,泰雅鄉親一定會熱心為你引路。

當我走出南澳火車站,欣喜的發現,彭秋玉老師竟然已在站外久候了。彭秋玉老師親切、熱情地自我介紹,同時為我導覽她居住的故鄉南澳──這是一個群山環繞,四周有著綠油油稻田和綠樹的小鎮,卻是南來北往旅人,很少停駐居遊的鄉鎮。

學會織布是一種使命

抵達「敏嘟奴」織藝工作坊時,如今已經當阿嬤的彭秋玉,細說起她與織布的因緣,神情就像少女般天真、熱情。

「小時候,看到阿嬤在織布,心裡很想學,卻不敢開口。」當時,彭秋玉真心認為:「泰雅女孩學會織布,是一種使命!」後來,阿嬤看她專注的眼神,主動問她:「你是不是想學?」就這樣,彭秋玉跟著阿嬤用傳統木製織布器具,學會泰雅織布工藝。

國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困,彭秋玉先工作2年,才繼續去讀南投仁愛高農(原住民重點學校)。1990年,彭秋玉在台北從事幼教工作,也遠離部落成為「都市人」。

憂心後繼無人會失傳

38歲那年,彭秋玉放假返回南澳,看到已80多歲的阿嬤仍在辛勤織布。阿嬤語重心長對她說,「現在的年輕人怕吃苦,已經不願意學習織布了。」當下,彭秋玉內心狠狠受到衝擊,也對阿嬤為何憂心「後繼無人」,心中有許多觸動。

想到有一天,寶貴的部落織布工藝,有可能會「失傳」,彭秋玉突然脫口而出:「阿嬤,我願意再學習織布」。回到台北,她立刻向學校提出辭呈,計畫返回部落。

從第一個孩子出生,到成為3個孩子的母親,彭秋玉一直在部落跟阿嬤學織布,阿嬤看她織布,每每會很欣慰地說「ma-na-su」,意思是:「會織布的女人,是部落可造之材。」

開展技藝傳承的大任

阿嬤去世後,彭秋玉擔心工藝失傳的危機感日重,更加全心全意投入織布,畢竟,阿嬤至少還有個孫女可傳承,自己的一身技藝,未來要傳給誰呢?為了把幾近失落的泰雅編織工藝撐起來,彭秋玉毅然決然承擔起開展技藝傳承的大任。

「種小玉、醃山豬肉和織布,都曾是泰雅族生活的一部分,但如今,已經很少人會種小米跟醃肉了,可想而知,未來泰雅子孫一定找不到根,那麼,泰雅文化如何延續? 」於是,彭秋玉在2003年成立「敏嘟奴」織藝工作坊,做為保留和傳承織布工藝的基地。

保留傳統也隨時創新

彭秋玉先到台中原住民技藝研習中心學習。她爬梳各種人類學文獻,仔細研究泰雅傳統織物的圖騰、織紋,知道各種條紋、山形紋、菱形紋……都有各自不同含意。

她堅持記錄各種繁複的織紋,更鼓勵家族中的小孩去學設計,培養具有原住民身分的設計師。

成立多年的「敏嘟奴」工作坊,在織品應用上,既保留傳統織紋之美,也隨時代創新,同時織入語言、文化、信仰及生活等元素,不斷精益求精,研發多樣性的產品,希望融合時代之美,展現出屬於泰雅婦女最引以為傲的特色。

傳承泰雅古法苧麻編織

彭秋玉看過留日漢人老師的作品,織布技術高超,可惜織紋卻沒有原住民的味道,於是開始走訪各地部落耆老,向她們學織布,更從泰雅部落的老物件中,發現泰雅族8個支系,其實各有各的代表性織紋。

2000年,彭秋玉在原民會師資培訓結業後,又到輔大織品系接受為期2年的培訓。2003年,她回到部落成立工作坊,為了傳承織布技藝,她跟鄉公所合作,利用勞委會的就業方案,培訓原住民婦女學習織布。2008年,更向鄉公所承攬經營「泰雅傳統技藝中心」,除了展售工藝品,也開班傳承推廣。

彭秋玉致力於泰雅文化與日常生活結合,開發各式各樣適合現代人使用的服飾與生活配件,延續傳統織布工藝的傳承,讓原民文化可以向各地開展,而不是只將文化留在原鄉,逐漸凋零萎縮。

為了保存泰雅族最重要的文化資產「苧麻編織」,她在南澳天主堂旁的一塊空地,從零開始嘗試種植苧麻,學習剝莖皮、搓揉成線,最後織成布匹,全都依照古法,過程雖然耗工費時,卻很環保、很天然。「我堅持以這種古法來織布,希望藉由手作產業的傳承,找回這項古早的工藝技法。」過程儘管辛苦,彭秋玉始終不悔。

另一方面,多年的技藝傳授,目前彭秋玉的學生遍布南澳、東澳各部落,有些已能獨當一面。「未來我會本著『文化再生、美學再生』的使命,繼續編織屬於泰雅女性最柔美、最有藝術感的工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