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琪瑛 一生受惠的家庭教養課 文/毛琪瑛 |2021.09.25 語音朗讀 584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毛琪瑛醫師 圖/毛琪瑛家族出遊歡樂多。圖/毛琪瑛 媽媽鄭梅合女士一生真誠待人。圖/毛琪瑛母親是毛琪瑛姐妹一生的老師。圖/毛琪瑛父親毛連塭教授的言行,影響子女一生。圖/毛琪瑛在台東的歲月,是我們三兄妹最美好的兒時回憶。圖中坐著的是祖母和媽媽。圖/毛琪瑛 文/毛琪瑛開學了,孩子結束居家防疫,重回久違的校園,不論是剛邁開步伐的校園新鮮人,或是即將接受更多挑戰的舊生,家長都希望孩子步履穩健,學習順利。父母是孩子人生導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永遠的老師。」我擔任復健科醫師多年來,經常在門診接觸兒童早療個案,深深感受到家長帶領孩子的辛苦與挫折。我一直認為,父母對孩子有莫大的影響,然而現在的父母常常心急又緊張, 對孩子的成長未必是正向。所以,想藉本文分享自己的成長歷程,希望對爸媽和孩子相處有所幫助。人生走到半百再回首看,成為現在的自己,決定且影響我一生最重要的,原來是父母。這是年輕時代的我所無法想像的,年紀漸長才有機會逐漸看明白。讀書做家事並不衝突我的媽媽是一個小學老師,爸爸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是家裡的老大,弟弟妹妹小我4歲及5歲,從小,我就肩負起陪伴、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印象中,小學三年級時,媽媽開始要我學煮飯,至於做家事,更是我們姐弟妹的責任範圍,弟弟掃地、我拖地、妹妹負責飯前擺碗筷,每個孩子都要幹活。家裡浴室的門上,有一張自我評估表。 媽媽會寫上我們的名字,同時把每天需要做到的例行事項寫在上面,讓我們自己填寫。例如「早上起來跟家人問好」、「準時起床」 、「幫忙做家事」、「完成功課」……自我評估的榮譽制度我們每天都要自我評估,看到還沒完成的,就趕快去「補作」。如果完成就畫圈,一周集幾個圈之後,就可以換到一張小貼紙,集幾張貼紙,就可以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故事書,或是一個下午的「耍廢」。現在父母常常覺得孩子怎麼講都講不聽,三番兩次提醒,也只是耳邊風。其實,爸媽根本不需要一直耳提面命,讓小孩子嫌煩。採用自我評估表的榮譽制度,對我們很有效果,後來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行為改變技術」,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媽媽就用這樣的方式在「治」我們了!聯考前一晚照樣洗碗爸媽從來不覺得只要功課好,家事就都不需要做。我跟著媽媽在廚房裡撿菜葉,就一邊背國文給她聽,或者跟媽媽玩字詞接龍,我當時就覺得:跟媽媽一起做好玩的廚房工作,也一樣可以念書學習呀。飯後洗碗一直是由我負責的家事工作,即便是大學聯考的前一天,吃完晚飯照常要洗碗。而我也覺得:做家事是非常好的自我放鬆,以及功課繁重之餘的心情轉換方式。甚至因為做家事,訓練我學會工作計畫能力,即使之後成為職業婦女,也能夠兼顧工作與家庭。即席演講博得滿堂彩 小學時,晚上吃完飯後,全家人就會搬椅子坐到庭院,我們全家最喜歡的娛樂,就是爸媽隨便給我們一個主題,三分鐘後我們就要即席演講,而爸媽跟阿公、阿嬤,就是我們的最佳聽眾。爸媽的題目無奇不有,記得有一次,他們看到庭院裡的木瓜樹,就以「木瓜樹」為主題。不管我們講得如何,聽眾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好玩又沒有壓力,自信以及自我表達的能力,或許就是這樣慢慢滋長出來的。(本文作者為實康復健科診所資深顧問醫師、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 熱愛自然 給人溫暖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小學三年級那年,我們全家搬到台東小鎮上,住家附近就是鯉魚山,還臨近台東大橋可以欣賞海邊風光。每天上學前,我們會先去爬山,在山上跟退伍的榮民老爺爺對唱山歌,回來家裡晨讀結束再去上學。下了課,爸媽會帶我們到海邊玩水,當時覺得「綠島好近」,只可惜一直沒機會登島。假日,我們上山時會多了畫架。在山頂上坐定,享受著媽媽準備的美味野餐,三兄妹各發下一張畫紙,開始自由寫生繪畫。父母的薰陶與陪伴,讓我們一生都很喜歡大自然,也從大自然中得到最大自我修復的能量,這絕不是豐厚的金錢遺產可以帶給孩子的。爸爸從事盲人特殊教育,同時也是童子軍。在每年為盲生所舉辦的夏令營,爸爸總會帶著我去當小義工,陪伴這些盲生。從這些大部分全盲的哥哥姐姐身上,我看到他們如何克服人生困難,成為我小小心靈的好榜樣。最令我驚奇的是,他們幾乎都有天賦異稟的音樂才華。爸爸常說「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來到世界的生命,都有他的價值,也值得我們用心去支持與陪伴。「當你有能力把手心向下,是因為你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東西,所以更要珍惜與感恩。」爸媽對人的好,我們看在眼裡,化為心中良善的力量,這應該也是那個時代最寶貴的資產。高中時我們搬來台北,45坪的房子曾經住到11個人,成員包括親戚、爸媽的朋友,他們來台北就學、工作,暫時沒有落腳的地方,爸媽就把4個房間充分利用,提供他們免費住宿,站穩腳步再做打算,所以三餐幾乎都是滿滿一桌人,而媽媽從未發出怨言。「當你的生命是豐盛的時候,你才有分享的因緣。」這也是父母給我們最好的身教:人生的豐盛,不在於金錢的富有,而是願意分享、付出的心。待人真誠接地氣 爸媽來自台南鄉下的小村莊,在那個窮困的年代,他們都是村莊裡唯一接受高等教育的子弟。貧困農村裡的親戚晚輩只要願意上進的,爸媽無不給予最大的鼓勵支持,而且只要有機會,爸媽就帶我們返鄉探親。爸爸是教育學博士,但只要跟務農的長輩在一起 ,就是一樣坐上長板凳跨著腳,捲起袖子喝老茶,天南地北無所不聊,鄉下親戚也從不覺得跟這位「博士」有距離。「不管你是誰、做什麼、在哪裡、都要跟人家一樣,所擁有的,是靠別人的成全,所以你不能驕傲。」當上醫師的我,選擇復健科,有許多跟慢性病人及家屬交談互動的機會,爸媽的好樣子也一直在我心裡,父母行為上的耳濡目染,勝過於基因傳承。因為父母的帶領,讓我可以在無壓力的學習環境中增長智能。他們用生命示範,讓我在感恩的環境中增長智慧。他們的用心陪伴,讓我有無障礙的心和眼,去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父母真的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永遠的老師。如今父親雖已往生,媽媽仍隨時點撥我:人如何能夠健康且有尊嚴的老。感謝父母一輩子做到, 他們是我今生的好樣子,好典範。 前一篇文章 李智偉 投身泰國人才培育 下一篇文章 彭秋玉 編織美麗的部落風格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李驥 從佛法中認錯再出發 李財星 因一畝田 變身知識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