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樹盛 邊境漂流為緬童築夢 文/程憲 |2021.10.02 語音朗讀 231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疫情停課期間,邊境教師進行在家訪視及教學。 圖/賴樹盛提供2003年,當時28歲的賴樹盛,從英國取得國際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後,在台灣NGO組織從事國際志願服務工作一年,隨後又擔任該組織駐泰領隊6年,帶領服務團隊前往泰國難民營,從事學前兒童教育工作。 圖/賴樹盛提供 賴樹盛培育綠水小學青年教師,服務當地孩童。 圖/賴樹盛提供賴樹盛幫助緬甸移工子女就學。圖為文人小學學生。 圖/賴樹盛提供 文/程憲2003年,當時28歲的賴樹盛,從英國取得國際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後,在台灣NGO組織從事國際志願服務工作一年,隨後又擔任該組織駐泰領隊6年,帶領服務團隊前往泰國難民營,從事學前兒童教育工作。比難民更弱勢的移工過程中,賴樹盛在泰緬長達1800公里邊界上,看見了比難民營更弱勢的緬甸移工家庭的生存困境,及移工子女的教育需求。這些因為逃難而遠離家鄉的緬甸人,只能從事骯髒、危險與最艱難的工作,他們在泰國土地上,生下一個個「無國籍兒童」,這些沒有身分,缺乏照顧和資源的孩子,注定一生顛沛的命運。遠離故鄉追求異國夢「能住進邊境10座難民營的15萬緬甸人,至少有聯合國或一些國際組織協助,吃住、醫療都比較有依靠,但當難民營逐漸爆滿後,流離四散的數十萬緬甸人民,就只能躲進高山叢林間,靠自己的本事活下去……」賴樹盛說,這群人主要是緬甸克倫族人,一開始之所以越過邊境的湄河逃到泰國,主要是為了躲避緬族軍人的迫害,後來,因為邊境一帶經濟、觀光逐漸崛起,開始有許多緬甸移工到此謀生、找機會,導致美索鎮一帶,沒有公民身分的人、沒有機會求學的孩子,人數愈來愈多。移工子女的求學機會2015年,賴樹盛聯合一群曾經到泰緬邊境從事國際服務的台灣夥伴,共同成立了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Glocal Action)。截至目前為止,一共資助當地6所移工子女學校,每年提供900多個孩童就學機會。目前擔任Glocal Actio祕書長的賴樹盛,原本可以從事待遇更佳且具發展性的工作,但他卻甘之如飴的常年在泰緬邊境漂流,為當地移工子女學校奔走募款、興建校舍、培養師資、和家長「搶」學生、推動社區家長組織……並帶領台灣朋友,出錢出力前往當地進行有意義的「旅行」。奔走於叢林中的Sam董多年來,被當地人稱為「Sam董」的賴樹盛,雖然同樣是「董仔」,卻不是穿著西裝坐在冷氣室裡辦公的董事長,而是在奔走在叢林小徑中,揮汗趕蚊蟲、躲蛇蛭的公益組織創辦人。他所面對的,不是白領或精英,而是一群住在臨時搭建茅草屋、每天在生存線上掙扎、有工作才有微薄收入,萬一生病沒有醫療資源,還一心巴望孩子能掙錢貼補家用……的移工家庭。父母希望多個人掙錢「在泰緬邊境,童工和成人的工資差不多,這也讓不少父母,很早就澆熄送孩子去讀書的念頭,畢竟,家中多一個人掙錢,父母就可以多鬆一口氣。」賴樹盛不忍心責怪移工父母短視,畢竟當地生活條件太差了,他只能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讓家長把眼光放遠,至少讓孩子有機會讀到小學畢業。「目前邊境地區,大約有60餘所緬甸移工子女學校,就學人數約1萬5千人,但估計失學人數仍超過上萬名孩童。」為了成為6所學校穩定辦學的力量,賴樹盛每年都要辛苦募款、舉辦公益訪視旅行團,支持這些移工子女學校。用教育改變孩子命運「或許我們的努力,並不能改善全部的狀況,但我們知道:唯有教育能改變這些移工家庭的命運,所以儘管協會沒有雄厚的財務奧援,我們絲毫沒有放棄的想法。」事實上,由於缺乏辦學資源、移工家境普遍貧困,當地每年都有學校因經費不足而關閉,而Glocal Action所傾力支持的6所學校中,有一、兩所就是接收原本無力經營而計畫關閉的學校。只要想讀可免費入學 「為了鼓勵移工送孩子來讀書,我們支持的學校都採取超低學費政策,或是完全免費就讀,唯有如此,那些孩子才有機會讀上幾年書。」也因此,感動了許多家長轉而支持孩子受教育,甚至加入社區家長會,共同守護社區中孩子的未來。可惜因為2020年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東南亞蔓延,使得公益訪視旅行變得不可行。「疫情爆發後,觀光及貿易都停擺了,不但對我們是嚴苛的挑戰,更讓當地許多家庭頓失工作及收入,對他們來說,最迫切擔憂的不是病毒,而是孩子的下一餐,更遑論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讓透明孩子被人看見為了繼續撐持這6所學校,讓校方能無後顧之憂辦學,讓孩子從學習中看到未來,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改變募款方式,首度嘗試拍攝募款影片,藉由「真實生活」的景象,讓那一群「透明孩子」被看見。 「生活很現實,但『孩子的未來就是現在』。所以我們要募款,援助孩子的現在;而我們現在的努力,就是為了他們的未來。」 他們需要我我更需要他們在泰緬邊境漂流多年,賴樹盛早已把那裡當成另一個家。「我們都同樣是人類,只是來自不同國家,而彼此之間牽連著的,是一份同舟共濟的情感。」賴樹盛說,「不只這些移工家庭或學校需要我,我也需要這群真誠的伙伴,需要在這塊異鄉土地上,繼續發掘和試探一份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和生命態度。」賴樹盛坦言,自己其實並不勇敢。2010年,他曾因害怕一再看到流離失所,「懦弱、焦慮」的中斷服務,前往友邦聖露西亞服務2年半,但最終,他還是順應內心的呼求,再度回到泰緬邊境。「我一直擔心無法活出自己人生的樣子。所以我想像個孩子一樣去交朋友、去冒險、去嘗試。」賴樹盛形容說,重新回到邊境的第一天,他騎著摩托車繞著鄉鎮,「看到曾經記憶中的建築物還在,聽到孩子的讀書聲、朗誦聲,我差點哭了,因為這些學校竟然沒倒……」賴樹盛的兒子3歲大時,曾跟著他到泰緬邊境長住半年,看著兒子和比自己大的緬甸哥哥、姐姐自然互動,雖然彼此語言不通、文化不同,卻十分自在、有愛,賴樹盛開心而感動,而這種純粹的情感,也體現了他所追求的「人和人之間沒有國界」,只需要用人類最原始的「感情初心」相處就夠了。 前一篇文章 樂透千萬全捐出!男:幫助別人自己更快樂 下一篇文章 便利商店遇襲女店員2次手術 潘女:我會加油 別擔心我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如是說2025.05.07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6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7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8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9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尤英夫 40年公益軌跡不停歇羅素如 北海岸弱勢家庭守護者林妤恒、白琳 「小鬱亂入」讓憂鬱症變可愛 作者其他文章綠色航運當道 不減碳就繳錢各大金控 校園徵才合計4萬人撞到月亮的樹 台灣杉成東亞最高樹 CO2 碳費開徵 智慧購物省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