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難過的海底垃圾豐收。圖/陳徵蔚提供
潛入海中撿垃圾,潛水員都具有專業素養。圖/陳徵蔚提供
文/程憲
珍古德博士曾說:「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幫助;唯有幫助,才會被拯救。」陳徵蔚認同唯有從教育著手,才能讓保護海洋的觀念,從小在孩子的心中扎根,但「教育不能只是單純『紙上談海』,而應真實讓孩子感受海洋汙染的嚴重性。」
從2023年起,陳徵蔚把每次的淨海行動,都和學校教育做了連結。他先從海洋示範學校做起,陸續邀澳底國小、和美國小、綠島公館國小、蘭嶼國小、墾丁國小、琉球國中,甚至不靠海的北一女中、天母國小、松山家商的同學,到海邊了解海洋生態的前世今生,40分鐘後,當親眼看到潛水員竟從海底撈出一大袋一大袋舖滿一地的垃圾,都忍不住驚呼了起來。
同學們不明白為何海底有那麼多魚網、魚線、保特瓶、塑膠袋……上面還纏勒著死亡的海洋生物,當暸解這些都是人們不經意棄置,又因材質特別堅韌而萬年不滅,很多同學都表示會回家和當漁民的父母,說明未來不應隨意(或違法)捕魚、釣魚。
陳徵蔚並經常邀朋友寫信給國際性飲料及礦泉水公司,勸說廠商採用回收材質製作飲料瓶,並基於企業社會責任回收飲料空瓶,甚至應考慮「裸賣」飲料,由消費者自備環保杯、循環杯購買。
「我4歲的小女兒一直想快點成為潛水員,但規定是10歲才能取得潛水員資格,我將休閒潛水轉為淨海潛水,就是希望孩子長大後,還能看見海的美麗。」陳徵蔚誓言不放棄淨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