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垃圾令人驚呼

文/程憲  |2025.09.06
71觀看次
字級
令人難過的海底垃圾豐收。圖/陳徵蔚提供
潛入海中撿垃圾,潛水員都具有專業素養。圖/陳徵蔚提供

文/程憲 

珍古德博士曾說:「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幫助;唯有幫助,才會被拯救。」陳徵蔚認同唯有從教育著手,才能讓保護海洋的觀念,從小在孩子的心中扎根,但「教育不能只是單純『紙上談海』,而應真實讓孩子感受海洋汙染的嚴重性。」

從2023年起,陳徵蔚把每次的淨海行動,都和學校教育做了連結。他先從海洋示範學校做起,陸續邀澳底國小、和美國小、綠島公館國小、蘭嶼國小、墾丁國小、琉球國中,甚至不靠海的北一女中、天母國小、松山家商的同學,到海邊了解海洋生態的前世今生,40分鐘後,當親眼看到潛水員竟從海底撈出一大袋一大袋舖滿一地的垃圾,都忍不住驚呼了起來。

同學們不明白為何海底有那麼多魚網、魚線、保特瓶、塑膠袋……上面還纏勒著死亡的海洋生物,當暸解這些都是人們不經意棄置,又因材質特別堅韌而萬年不滅,很多同學都表示會回家和當漁民的父母,說明未來不應隨意(或違法)捕魚、釣魚。

陳徵蔚並經常邀朋友寫信給國際性飲料及礦泉水公司,勸說廠商採用回收材質製作飲料瓶,並基於企業社會責任回收飲料空瓶,甚至應考慮「裸賣」飲料,由消費者自備環保杯、循環杯購買。

「我4歲的小女兒一直想快點成為潛水員,但規定是10歲才能取得潛水員資格,我將休閒潛水轉為淨海潛水,就是希望孩子長大後,還能看見海的美麗。」陳徵蔚誓言不放棄淨海行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