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徵蔚 投身淨海不讓海洋哭泣

文/程憲  |2025.09.06
94觀看次
字級
陳徵蔚希望讓美麗的海洋能維持到子女成長之後。圖/陳徵蔚提供
圖/陳徵蔚提供
海底潛水時遇到溫柔大朋友「隆頭鸚哥魚」。圖/陳徵蔚提供
全家人經常到全台各地潛水淨海。圖/陳徵蔚提供

文/程憲 

健行科大應用外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徵蔚,2017年遭遇人生低潮,原本是想潛入黑漆漆的海底,讓海水包裹並修復身心,沒想到竟看到了如百花盛開的海底花園,以及美麗的海生動物,他接連取得潛水員及教練證照,並且為了所愛的海洋,時常帶著全家人及潛友,在全台各海域清除海底垃圾。

「哺乳類動物一進入海中,天生的潛水反應,會心跳變慢、呼吸變緩、腦袋放空……自然而然融入成為大海一員。」陳徵蔚只要一提及潛入海中的經驗,幸福感油然而生,因為被他形容為「上帝遺落人間水族箱」的大海,不但打開他的美感視野,還曾療癒他的心靈,並讓他找到此生志業。

海底物種真正一家親

「我曾看到一句話:這世上只要多一個潛水員,就能少一個破壞海洋的人。」陳徵蔚認為,海洋是最能展現萬物共生相容的場域,事實上,當人類走入山林或在空中遇見飛鳥,動物的第一反應都是奔逃閃躲避開人類,唯有潛入海中時,不論是魚群、海龜、蝦蟹、魟魚、珊瑚礁生物……幾乎都會友善的接納人類。

「那種感覺,真的讓人覺得所有物種都是地球中的『一家人』,這是在其他環境感受不到的氛圍。」初學潛水時,陳徵蔚曾被一隻突然轉身的海龜「壁咚」,人和龜面對面近距離互相凝視的靈魂震撼,讓他至今仍難忘懷。

愛台灣海龜死於非命

而墾丁海域一隻名為「瞇瞇眼」的綠蠵龜,更曾是陳徵蔚的最愛。當彼此在海中相遇時,雖礙於法令不能碰觸(碰觸保育類海龜會被罰新台幣30萬元),卻能透過眼眸對視,傳達對彼此的善意。

潛友中有人是寵物溝通師,曾和海龜心意相通交換訊息,潛友們才知道「為什麼小琉球周邊有那麼多隻海龜駐點」。陳徵蔚轉譯動物溝通師的答案說:海龜原本只是隨著洋流路過台灣,但因為小琉球附近「海藻特別好吃」,海龜們索性就安住下來了。

曾幾何時,台灣周邊海域的魚群愈來愈少、魚也愈來愈小隻;好幾隻潛友們熟悉的海龜,先後不知了去向,「瞇瞇眼」則被陳徵蔚用照片比對後,證實其倒插珊瑚礁中死亡多時。

汙染反撲人類先受害

陳徵蔚痛心的說,「瞇瞇眼」才30多歲,還是一隻很年輕活潑的海龜,本不該殞命,後來經潛友們綜合研判,認為牠應是吃下了裂解(碎裂)的硬塑膠,這些無法消化及排出體外 的塑膠粒,日積月累下導致海龜體內發炎,最終提早結束生命。

陳徵蔚引用澳洲紐卡索大學科學家的研究指出,全球每人每周約吃下5公克的微塑膠,重量相當於一張信用卡,微塑膠吸附的毒素與環境荷爾蒙,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人類不僅從海鮮吃進塑膠微粒,瓶裝水、食物、空氣、衣物、保養品、紙杯杯盤……無處不充滿塑膠微粒。」偏偏在台灣周邊的海底,保特瓶多到不用刻意撿拾就能撈滿一大袋。

陳徵蔚常和潛友們自嘲:「人類有時候真的有些『精神分裂』,一方面飄洋過海特地去國外追鯊、賞虎鯨或浮潛、潛水,上岸後,又立刻在附近海產店吃沙魚煙、軟絲米粉……」問題是:不論是海產店老板或漁民,幾乎皆不知道被捕上岸的錘頭鯊寶寶、豆腐鯊、長尾鯊、馬糞海膽……其實留在海中更能永續發展觀光。

賞鯊吃鯊價值觀錯亂

「台灣近海的海底垃圾,幾乎都是靠民間力量定期清除的。」為了拯救日漸惡化的海洋生態,陳徵蔚剛開始是追隨淨海團體潛入海中撿拾垃圾,之後更成立淨海協會號召潛友,讓「海底撈」成為不少潛友的生活日常。

「真的是不用很費力撿拾,很輕易就能一撈一大袋保特瓶。」陳徵蔚舉海洋大學「後花園」的一片海域,因為地形和洋流之故,集合了世界各國飄流至此的保特瓶,甚至形成了「保特瓶海」,像兒童球池般推積海底達成人膝蓋高,踩上去就像踩入雪堆般,隨便用袋子一兜就是一大袋……

源頭減廢才是愛海洋

更讓陳徵蔚憂心的是,即便台灣近海魚類愈捕愈小也愈少,漁民還是不放棄在海底架設底刺網。「雖然淨海潛友常無畏的冒著氣瓶被纏繞的危險,靠近這些定置網撿垃圾或海廢,但看到卡在網架上死去的烏龜、魚蝦,還是很難過。」

陳徵蔚最近出版《海洋在哭:一位教授的潛水淨海行動》一書,記錄自己和海洋的深情,及台灣多個熱愛海洋的公民團隊,在不同海域無怨無悔淨海的行動。「淨海,永遠是無力又無效的補救,唯有從源頭減廢,才能真正還海洋清淨的面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