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鈞堯
金門是戰地,更是男人變成男子漢的場域。不只一次,我在筵席、參訪等,遇到對服役舊事念念難忘的朋友,與鄧湘揚一起大陸參訪,他不談被魏德聖改編成電影的《賽德克.巴萊》原著,而提他擔任空飄物資的作業情景。
金馬影展五十周年在金門辦理活動,已故藝人馬如龍在記者會上陳述,他曾服役金門,立下戰功獲得勳章,讓記者與來賓同感驚訝。我因為採訪台中糕餅,結識阿聰師,他設宴款待完全不提糕餅,饒有興致提起在金門當工兵,負責埋設雷管,專司爆破。
引線埋好,拉展到適當長度,還沒有打火機的年代,只能以火柴點燃,然後快速起身,往坑外跑,倒臥水溝作為掩護。「萬一來不及跑呢?」阿聰師說,引爆前都得事先演練,知道十公尺的引信多久燒完、得跑多快。再如何精算,總有算計不到的地方,幸好,算計經常準確,阿聰師在埋了數百顆雷管,建造無數的碉堡後,安全退伍,開始糕餅事業。
他說得清晰,因為記憶慎重,除了服役是他成為男子漢的地方,還在於苦的、熱的以及委屈,都會歷經重重壓力,而為結晶。
阿聰師曾帶領家人,回到金門服役時,那個「受災吃苦」的現場,彷彿在說天底下沒有輕易的事,而如果事情輕易,也不值得一做了。
金門辦理好幾回戰役英雄回金門的活動。士官兵曾把生命擲與前線,讓青春供做兩岸和平的血肉,我無法記憶他們的模樣,但希望別後,他們一路平安。
他鄉遇見阿聰師,似也與十萬駐金大軍逢遇,寄上虔誠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