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新街國小旁的聖蹟亭,造型典雅古樸。
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走過客家庄,眼尖的旅人經常可發現造型古樸的聖蹟亭。聖蹟亭又稱為惜字亭、字紙亭、敬字亭,而客家人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從字紙亭的建立可印證。
清乾隆以後,渡海來台的客家族群愈來愈多,形成了部落。雖然忙於土地開發與農事耕植,仍沒有忘記子女之教育。他們把漢代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和立德、立言、立功的思想流傳下來。
桃園地區開發甚早,清康熙年間始有閩粵人士入墾開發,雖當地漢人社會建立較晚,由社會風氣的影響,惜字風俗自也傳入桃園地區,廣為流傳,至今猶存的有蘆竹區南崁聖蹟亭、大溪蓮座山觀音亭奎星樓、中壢區聖蹟亭、龍潭區聖蹟亭。另外,目前台灣地區還存有的聖蹟亭,有竹山鎮敬聖亭,鹿谷鄉聖蹟亭、樹林區聖蹟亭、泰山區敬文亭、車城鄉敬聖亭、鹿港鎮聖蹟亭、員林鎮敬聖亭、和美鎮字紙亭、佳冬鄉聖蹟亭。
聖蹟亭是上一代人焚化字紙的地方。坐落於桃園龍潭區聖亭路上的聖蹟亭,興建於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經核定為國家三級古蹟,石板上的字跡,經過歲月風雨的侵蝕有些剝落,顯得古意盎然。由於古亭建設式樣別緻,整修後仍顯得典雅,許多遊客到龍潭,往往會順道前往一遊,而龍潭的藝文采風也因此而熱絡起來。
聖蹟亭塔基之上以紅磚圍欄,塔身分三層,上有一個葫蘆型的裝飾,乍看與常見的廟側金亭類似,但不同的是,字紙亭並沒有金碧輝煌的燈具。聖蹟亭由石板砌築,有刻字亭序和對聯,清晰的浮雕加上龍飛鳳舞的字體,更顯古色古香。焚火口的上邊橫額鑲刻為「通化存神」四個字。
另外,坐落於中壢新街國小旁的聖蹟亭,上層為六邊形,正面浮刻「聖蹟」二字,上方亭簷線條優美,頂端為具有花草裝飾的球體,有別於一般所採用的葫蘆;亭身除「聖蹟」二字外,並無對聯或其他文字,石板上的字跡經過歲月風雨侵蝕,雖有些剝落,仍透發出盎然的古意。該聖蹟亭主體為磚造,外層以洗石子裝飾。亭身三層,台座為八邊形,爐體為四邊形,爐口位於正面呈橢圓形,上下有類似蝙蝠裝飾,蘊含著「祈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