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豐子愷
文/林少雯
宋崇寧間,東阿董熙載飲於村落,醉歸,墜馬,臥道次。馬韁持於手。忽有盜至,盡解其衣,又欲其馬。方俯首取韁,馬遽嚙盜髻。盜不得去。逮熙載醉醒,盡復取還所失物,馬始縱盜。
—《陶朱新錄》,朱幼蘭書
讀閱這幅〈馬能擒盜〉護生畫圖文,不禁拍案叫絕!對馬這種有靈性、通人性的動物朋友,佩服得五體投地。
馬的靈巧有情,人人有目共睹,不必再詳述。馬的懿行、懿德,也是從古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這幅護生畫中所描述的馬,簡直就是主人的守護神,牠對主人的忠誠,對事情的判斷力,牠的聰明和機智反應,牠咬住盜匪髮髻,整整一夜不放的堅持,相信是許多人類所不能及的,怎不令人佩服!
馬是這幅畫,也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主人在故事中,只是喝醉酒和醉臥路旁的莽漢。這個莽漢生於宋朝崇寧年間,山東黃河北岸東阿縣人,名叫董熙載,有一天他騎著馬外出,跟朋友在村裡飲酒閒話,喝得爛醉如泥,回家時,坐在馬背上搖搖欲墜;走沒多久,果然落下馬來,躺在路邊醉得不省人事。
董某就這樣睡著了,牽著馬的韁繩還緊緊握在他手中。不久,有人經過董某身邊,見他沉睡不醒,起了盜心,將董某身上的衣物全偷了,還想將馬也偷走,當他俯身要去取董某手上的韁繩時,這匹馬忽然低下頭張開嘴,一口咬住盜匪後腦杓的髮髻不放。
盜匪脫不了身,一直等到董某酒醒,發現自己的愛馬立了奇功,不但保住他的財物,還緝拿住盜匪,這匹馬見主人將失竊的衣物取回後,才鬆口放了那盜匪。
主人和馬都慈悲,沒有將盜匪送官;那盜匪被馬咬住髮髻動彈不得,一夜驚嚇,也夠懲罰其罪行了。
這馬,既懂人間事,又有慈悲心,真是匹一等一的好馬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