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文在車間內,組裝調校鋼琴。圖/新華社
郭凱、周雄、張曉文、張永慶(左起)在車間合影。圖/新華社
文/記者孫仁斌、黃燕、趙洪南
在沒有空調的車間裡,張曉文不時翻看手機裡的新信息,有點兒坐不住了。
「美國客商又催訂單了。怎麼辦呢?」身為東北鋼琴樂器公司董事長的她,說這話的時候卻是面帶微笑的。
兩個多月前,她應客商要求,快遞了一架自己公司生產的三角鋼琴到波士頓。收到樣品後不久,對方便訂購了一百架。今年上半年,她已經接了三百多架三角鋼琴的出口訂單。
兩年前,她花巨資買下已倒閉十幾年的東北鋼琴廠,就篤定會有這一天:東北鋼琴的老客戶會回來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會重新贏得的。
花八百萬買回商標
今年五十三歲的張曉文,一九八六年從遼寧省營口市第二輕工業局技工學校鋼琴製造專業畢業,就到了東北鋼琴廠。心靈手巧、理論基礎好的她,很快從上千名工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業務骨幹。
東北鋼琴廠同樣迎來了高光時刻:全資收購了歐洲十大名牌鋼琴之一、瑞典諾的斯卡品牌和工廠,二十一世紀初還創下了每年出口六千多架三角鋼琴的中國大陸紀錄。
產品銷往美國、南韓、日本等海外市場,多個大型演出指定伴奏鋼琴是諾的斯卡,物美價廉的立式鋼琴進入中國的千家萬戶……東北鋼琴廠在中國樂器行業的風頭無人可匹敵。
往日的輝煌,在一棟如今被雜草和灌木包圍的廠房的外牆上還隱約可見,一行斑駁的紅色標語寫著:創世界級品牌,揚中國人志氣,「這是我們東北鋼琴廠當年的口號,現在看都是很好的。」張曉文說。
一九五二年,在上海派出的專家團隊支持下,營口組建了東北樂器廠,生產口琴、手風琴、小提琴、鋼琴等樂器。後來,各樂器品種分別成立了工廠,東北鋼琴廠肇始於此,逐漸成長為「中國四大樂器生產基地」之一。
二○○七年,經營遇到困難的東北鋼琴廠,被美國樂器製造企業吉普森公司全資收購,很多工人在結算後自謀出路,即拿著一次性補償金離開,與新公司再無關係。
東北鋼琴廠改制後,張曉文作為零售督導部負責人,繼續工作到二○○九年。「我發現收購方並不愛護我們的品牌,好的產品就貼上他們自有的品牌,品質差一些的就貼上『諾的斯卡』。讓我們無法接受。」
離職後,她一度打算另闢天地,「思來想去,還是放不下鋼琴。」她先是做二手鋼琴的回收修復業務,然後有了自己的鋼琴廠。這段創業經歷,為她後來買回東北鋼琴廠奠定了基礎。
改制後的東北鋼琴廠因經營管理不善,沒幾年就倒閉了。「東北鋼琴」的品牌也被他人註冊。「為了買回這四個字,我們花了八百萬。」坐在由老廠房修整一新的辦公室裡,張曉文平靜地講述。
退休後二次創業
二○一九年春,她拿出創業積累的全部身家,加上銀行貸款,重新盤活東北鋼琴廠。「我把我的命壓在東北鋼琴廠了!人活一輩子,不就為了幹成點事兒嗎?」
為此,張曉文請回了當年東北鋼琴廠最優秀的老員工:設計師郭凱、調律師張永慶、音源師周雄,攜手二次創業。
張曉文要買下東北鋼琴重整旗鼓的想法,不僅家人多數「不支持」,連張永慶和郭凱也覺得「不現實」。畢竟一個老廠退出市場十多年,想要翻身,困難重重。
「但是,我們也很佩服她,把東北鋼琴重建了!她很有決斷力。」張永慶說。
周雄雖然到了平常人要退休的年齡,得知張曉文的想法表示「很高興、很贊成」。
「跟著她,沒有退休這一說。」他說。
現在,他是負責生產的經理。「我熱愛這個工作、熱愛這個事業。我把鋼琴當孩子,如果一天不幹活兒,就像一天沒看見孩子一樣。」
二○二○年,諾的斯卡鋼琴在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重新亮相。在受疫情影響停工半年的情況下,東北鋼琴全年仍然生產了三千架諾的斯卡鋼琴。
陸續得知東北鋼琴恢復生產的中外老客戶,不斷打電話聯繫,尋求新的合作。
「現在不愁訂單,愁的是原材料價格上漲,還有工人短缺。」張曉文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