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圈咖啡館創始人】 艾芒 北漂歌手 回鄉投入咖啡產業 文/記者伍曉陽、嚴勇 |2021.08.15 語音朗讀 140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磨製咖啡豆。圖/新華社艾芒在「牛圈咖啡館」招待客人。圖/新華社在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的「牛圈咖啡館」,艾芒正在沖泡咖啡。圖/新華社牛圈裡開起的咖啡館。圖/新華社 文/記者伍曉陽、嚴勇從邊疆佤山到首都北京,距離超過三千公里。艾芒的前半生,努力奔跑,只為跨越這三千公里的「鴻溝」。他懷著音樂夢想離開家鄉大山,到北京求學,畢業後繼續「北漂」。他的音樂生涯殊為不易,後來靠經營雲南菜餐廳,在京城闖出了一片天地。知天命之年,他開始了一場「逆城市化」之旅。近兩年,艾芒到雲南省臨滄市雙江自治縣發展,在沙河鄉的廢棄牛圈裡開起了咖啡館,一不小心開成了「網紅打卡點」。牛圈裡開起咖啡館駐唱歌手彈著吉他,遊客喝著咖啡,現磨的咖啡粉散逸出濃濃香味……這不是在北上廣的某個繁華街區,而是在雲南邊疆大山中的雙江縣沙河鄉景亢村,艾芒新開的「佬佤牛圈咖啡館」。這是艾芒在雙江縣開的第三間咖啡館,也是人氣最旺的一個。人氣旺與它的位置密不可分。景亢村距離縣城僅三公里,是一個有著數百年歷史、傣族風情濃郁、田園風光優美的傳統村落。村裡有一座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古寺,二○一七年修繕時出土了佛門聖物——舍利子。在方興未艾的鄉村旅遊浪潮中,景亢村搶占先機,成為雙江縣鄉村旅遊的一張名片。艾芒的牛圈咖啡館坐落在古寺旁。咖啡館名字聽起來「古怪」,其實它原來真是一個牛圈。「現在很多人家不種水稻了,牛養得比較少,閒置的牛圈比較多,我就想把寨子裡的牛圈改成咖啡館。」他說。為了適應營業需求,艾芒將牛圈從開放式改成封閉式,把樓層加高,把原來的橫桿改成書架,按照佤族特色進行裝飾,但牛圈的框架結構基本不變。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這個牛圈咖啡館正式開業。「沒想到,這個店的名聲迅速傳播開來,成了臨滄的『網紅店』,客人就多了起來。」艾芒表示,每逢節假日,這個咖啡館能接待上百名遊客,有時要營業到凌晨兩、三點鐘。去年底,臨滄市召開鄉村旅遊發展大會,景亢村被列為考察點之一。臨滄市委書記楊浩東帶隊考察了艾芒的牛圈咖啡館,並徵詢他對鄉村振興的意見建議。艾芒想了想,提出一條:「要把更多業態融入鄉村」。這恰是他正在做的。在咖啡館對面,艾芒開了一個拉佤布傣茶坊,可讓遊客體驗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和茶葉加工製作。在咖啡館旁邊,他開了一個酒吧,收藏展示了產自世界各地的酒,品種足足有一千五百多種。咖啡館用的咖啡豆,是艾芒和當地村民自己種的。這幾個牛圈咖啡館只是艾芒咖啡產業體系中的一環。他的願景,是將品牌做大做強,打通咖啡種植、加工到消費的全產業鏈,振興家鄉咖啡產業。京城闖出一片天一九九六年,二十五歲艾芒離開家鄉,到北京影視研修學院求學。他本來想學聲樂,但事與願違,被錄取到了表演系。「我從小就喜歡唱歌。」艾芒說。他出生在雙江縣沙河鄉布京村的一個佤族寨子。當地有著豐富的原生態音樂舞蹈文化,一些少數民族被形容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有一副好嗓音的艾芒,是其中佼佼者。「童年時常仰望著藍天,夢想自己變成高飛的鳥,乘著清風展開翅膀,自由自在飛向遠方;長大後我為理想離開了家,離開那個古老又溫暖的家,背起阿媽收拾的行裝,無怨無悔我奔向天涯……」艾芒自己作詞、譜曲的歌曲〈遠飛的鳥〉,唱出了年輕時為追逐夢想離別家鄉的心境。在老師幫助下,艾芒到解放軍藝術學院進修了一年,有系統地學習了現代音樂理論知識和歌唱技巧。這讓他眼界大開,對音樂更加痴迷。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剛畢業時,艾芒沒有找到穩定的工作,他當過酒吧歌手、群眾演員。他和兩個同學在郊區合租一間房子,吃的經常只有饅頭和鹹菜。在寒冷的冬天,艾芒騎著自行車穿梭在酒吧之間,總是凍得手腳麻木。兩年下來,境遇沒有起色。面對生活壓力,堅持還是放棄?成為艾芒糾結的問題。機會不期而遇。二○○○年底的一天,艾芒和老鄉一起去參加聚會,那天是一個戶外運動俱樂部老闆的生日。艾芒獻唱了一首歌,就是上面這首〈遠飛的鳥〉。老闆覺得很好聽,邀請他去自己的俱樂部活動上唱歌。於是,艾芒在北京有了第一份穩定的工作——戶外運動領隊。野外篝火晚會上,他經常一展歌喉,點燃大家的激情。在戶外運動俱樂部裡,他的歌聲漸漸傳開。經朋友們集資幫助,艾芒推出了第一張個人音樂唱片。音樂為他帶來了愛情。那是二○○二年,在新疆長大、當時在成都做設計師的漢族姑娘路璐,為艾芒歌聲所吸引,走進了他的生活。白天經營管理晚上談唱民歌二○○四年,艾芒在北京開了一個酒吧,經營不太理想。第二年,他轉向做雲南餐廳「埃蒙小鎮」,生意逐漸好了起來。為了彰顯特色,他的餐廳裝飾突出佤族文化,主色調是佤族喜歡的紅色、黑色和黃色,用樹墩做桌子,用竹子做燈罩,還有佤族古老的岩畫和木鼓,加上佤族歌舞表演,服務生也是從家鄉招的。「這條路走通了,然後就複製推廣,最多的時候開了八家雲南餐廳,從家鄉帶出去一百多人。」艾芒說。但餐飲競爭日趨激烈,員工流動性大,兩三年就要換一批人。為什麼家鄉人不願意留在北京?他分析,可能是因為沒有歸屬感。於是他就想在家鄉做一個企業,讓員工能回家鄉就業。二○一六年底,雙江縣鄰近的滄源佤山機場通航。曾經偏遠的阿佤山區,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第二年,艾芒來到滄源縣重點打造的景區葫蘆小鎮,投資近人民幣三百萬元,開起了客棧、餐廳、酒吧和咖啡館。「如果沒有疫情,滄源的經營可能會好一點。」艾芒說。二○二○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打亂了節奏,旅遊業、餐飲業受衝擊尤甚。歸來重燃咖農信心聊起咖啡,艾芒興致勃勃。「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產業!」他認為,中國大陸咖啡消費增長迅速,而咖啡產品主要來自國際咖啡巨頭,不是陸產咖啡品質不好,而是缺少話語權,消費者知曉度不高。實際上,包括艾芒家鄉在內的滇西南地區就是大陸優質咖啡產地,雲南咖啡產量占大陸百分之九十八以上。艾芒老家二○一二年開始推廣咖啡種植,他家也種了三百畝。前幾年咖啡行情不景氣,咖啡企業給咖農「打白條」,總共拖欠咖農上億元人民幣收購款,挫傷了咖農的積極性,有的咖農甚至含淚砍掉咖啡樹,改種其他作物。「別砍咖啡樹了,我來收咖啡豆。」艾芒對鄉親們說。他說,咖啡產業一定會有美好前景,讓大家管理好咖啡樹。同時,他還對接外地客商,拓展咖啡銷售渠道。僅二○一九年,艾芒的合作社就收購咖啡鮮果四百八十噸,交易額達人民幣一百三十七萬元。他的歸來,重新點燃了當地咖農的信心。艾芒說,當年離開時,家鄉還是窮鄉僻壤,承載不下青年艾芒的夢想。二十多年過去,家鄉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祕境」臨滄不再遙遠。大理至臨滄鐵路建成通車,臨滄開通了第二個民用機場,建成了第一條高速公路。昔日窮鄉僻壤,今已成為生機勃發、充滿希望的熱土。艾芒從家鄉帶到北京的員工,許多人又跟著艾芒回到家鄉,在他的咖啡館、酒吧和茶坊裡工作。北京所學帶回故鄉佤族小伙子艾狄是其中之一。他在北京九年間,學會了餐廳管理,也掌握了咖啡製作技藝。「在外面學到的知識技能,回到家鄉也能派上用場,感覺很有成就感和歸屬感。」他說。如今,除了資金,他們更為「祕境」臨滄帶來了新業態、新理念、新思路。「現在北京的餐廳有專人管理,我的主要精力就是做好咖啡產業。」艾芒說,他白天忙著咖啡基地管理和咖啡收購事宜,晚上就和另一位佤族歌手坐鎮牛圈咖啡館,彈吉他,唱民歌,傳播佤族文化和咖啡文化。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科學家】 趙允格 發現小生物 竟是改善生態大功臣 下一篇文章 【東北鋼琴樂器公司董事長】 張曉文 疫情之下不愁訂單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7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8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9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