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戲傳承人】李安平 孟戲人生 高腔傳世

文/記者萬象、曾恆貴 |2025.10.12
52觀看次
字級
李安平(左)含淚演出孟戲選段《范郎起解》。圖/新華社
李安平在荷塘邊哼唱孟戲高腔。圖/新華社
李安平為學生示範孟戲表演動作。圖/新華社
劇團演出孟戲選段《送別》。圖/新華社

文/記者萬象、曾恆貴

2006年,孟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從小看著父親的戲長大,李安平被孟戲裡的人物故事、一招一式和人生哲理深深吸引。



清風徐來,荷塘泛波,除完雜草的李安平爬上塘邊,甩去塘泥,擺開架勢,哼唱起了孟戲高腔。

五十七歲的李安平是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甘竹鎮的一位農民,其父親是當地業餘孟戲劇團的老生演員。

李安平從小看著父親的戲長大,孟戲裡的人物故事、一招一式和人生哲理深深吸引著李安平。初中畢業後,他加入了縣裡的孟戲劇團,跟著老藝人學戲。

廣昌孟戲起源於明代,是一種以孟姜女民間傳說為題材的戲曲,曲牌有一百四十多個。以高腔演唱為主,只用小鑼小鼓伴奏,一唱眾和,多在後句的下半句幫腔,有「雜白混唱」的特點。

配角演成了台柱子

「開始學戲時,唱腔是最難的,孟戲的唱腔很高,音域跨度大,有時幾個星期只能學一句唱詞。」李安平回憶道。

孟戲中有很多情感抒發的選段。「穿上行頭就要忘掉自己。」師傅常教導李安平。由於進入角色太深,李安平唱完後常常是滿眼含淚。出於對孟戲的痴迷,加上刻苦練習,李安平慢慢從配角演成了劇團的「台柱子」。

「以前逢年過節看戲的人多,有一次戲台子都被孩子們壓塌了。」李安平不禁感慨。

一九九○年代,劇團裡不少年輕人先後外出經商務工,李安平也曾有此考慮。「如果你走了,廣昌孟戲就沒希望了,要讓孟戲斷在我們這代人手上嗎?」師傅的一句話讓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六年,孟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政府的扶持下,孟戲演出被列入送文化下鄉活動,李安平所在的大路背孟戲劇團每年有數十場演出,更多的鑼鼓聲在村裡響了起來。

如今,作為廣昌孟戲代表性傳承人的李安平一邊務農,一邊將孟戲曲牌整理成冊,還組織排演了《送別》、《紅蓮花開》等創新內容的新孟戲。熱心公益的李安平經常去縣城學校給孩子們上孟戲戲曲興趣課。

「劇團現在還是缺少年輕人,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接受專業的戲曲訓練,讓農民業餘劇團成為更專業的孟戲劇團。孟戲裡的人物故事傳遞的是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價值觀,鄉親們愛看孟戲,作為傳承人,我有責任把老祖宗的民間藝術傳承下去。」李安平對孟戲的未來充滿希望。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