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戲傳承人】李安平 孟戲人生 高腔傳世 文/記者萬象、曾恆貴 |2025.10.12 語音朗讀 5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李安平(左)含淚演出孟戲選段《范郎起解》。圖/新華社李安平在荷塘邊哼唱孟戲高腔。圖/新華社李安平為學生示範孟戲表演動作。圖/新華社劇團演出孟戲選段《送別》。圖/新華社 文/記者萬象、曾恆貴2006年,孟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從小看著父親的戲長大,李安平被孟戲裡的人物故事、一招一式和人生哲理深深吸引。清風徐來,荷塘泛波,除完雜草的李安平爬上塘邊,甩去塘泥,擺開架勢,哼唱起了孟戲高腔。五十七歲的李安平是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甘竹鎮的一位農民,其父親是當地業餘孟戲劇團的老生演員。李安平從小看著父親的戲長大,孟戲裡的人物故事、一招一式和人生哲理深深吸引著李安平。初中畢業後,他加入了縣裡的孟戲劇團,跟著老藝人學戲。廣昌孟戲起源於明代,是一種以孟姜女民間傳說為題材的戲曲,曲牌有一百四十多個。以高腔演唱為主,只用小鑼小鼓伴奏,一唱眾和,多在後句的下半句幫腔,有「雜白混唱」的特點。配角演成了台柱子「開始學戲時,唱腔是最難的,孟戲的唱腔很高,音域跨度大,有時幾個星期只能學一句唱詞。」李安平回憶道。孟戲中有很多情感抒發的選段。「穿上行頭就要忘掉自己。」師傅常教導李安平。由於進入角色太深,李安平唱完後常常是滿眼含淚。出於對孟戲的痴迷,加上刻苦練習,李安平慢慢從配角演成了劇團的「台柱子」。「以前逢年過節看戲的人多,有一次戲台子都被孩子們壓塌了。」李安平不禁感慨。一九九○年代,劇團裡不少年輕人先後外出經商務工,李安平也曾有此考慮。「如果你走了,廣昌孟戲就沒希望了,要讓孟戲斷在我們這代人手上嗎?」師傅的一句話讓他放棄了這個想法。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六年,孟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政府的扶持下,孟戲演出被列入送文化下鄉活動,李安平所在的大路背孟戲劇團每年有數十場演出,更多的鑼鼓聲在村裡響了起來。如今,作為廣昌孟戲代表性傳承人的李安平一邊務農,一邊將孟戲曲牌整理成冊,還組織排演了《送別》、《紅蓮花開》等創新內容的新孟戲。熱心公益的李安平經常去縣城學校給孩子們上孟戲戲曲興趣課。「劇團現在還是缺少年輕人,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接受專業的戲曲訓練,讓農民業餘劇團成為更專業的孟戲劇團。孟戲裡的人物故事傳遞的是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價值觀,鄉親們愛看孟戲,作為傳承人,我有責任把老祖宗的民間藝術傳承下去。」李安平對孟戲的未來充滿希望。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酉陽陽戲傳承人】陳永霞 一手耕田一手戲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菲律賓宿霧強震 佛光人馳援賑災2025.10.0602中秋草地音樂會 祈願世界和平2025.10.0703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一念三千2025.10.0604種瓜得杯 種葫蘆瓜取代紙杯2025.10.0605拚日能源自給自足 高市力挺核能2025.10.0706西藏珠峰突降暴雪 傳近千人受困2025.10.0707新馬寺佛光普照 大馬民眾慶中秋2025.10.0708曼城佛光山贈圖典 愛丁堡大學典藏2025.10.0709消防員如觀音示現 圓福寺秋節致意2025.10.06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 6-52025.10.0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酉陽陽戲傳承人】陳永霞 一手耕田一手戲【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 病原在哪裡 疾控人的戰場就在那裡【數學家】張益唐 AI時代要多學一點數學【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東台髮繡傳承人】陳伯余 從傳承中走向未來【大豐瓷刻傳承人】陳銀付 一事做極致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