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陽戲傳承人】陳永霞 一手耕田一手戲 文/記者唐奕、李愛斌、張子彧、郎鏵瀛 |2025.10.12 語音朗讀 5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酉陽縣丁市鎮溪口小學校,陳永霞身著戲服為小學生講授面具陽戲的魅力。 圖/新華社在陳家老屋前的桂花樹下,陳永霞(右一)和戲班子成員圍坐在擺滿陽戲面具的桌旁商量劇目、分配角色。圖/新華社陳永霞在田梗上練習陽戲。圖/新華社 陳永霞在老屋前的田裡勞作。圖/新華社 文/記者唐奕、李愛斌、張子彧、郎鏵瀛酉陽陽戲,又稱酉陽土家面具陽戲,是酉陽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歷史悠久。一群平均年齡近70歲的農民唱戲人,以院壩為舞台,以稻田、民居、山林為背景,傳唱古老的酉陽陽戲。農忙時下田耕種,為了生計忙碌不停。閒暇時登台唱戲,演繹人間百轉千回。位於武陵山區的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銅鼓鎮清泉村,有一群平均年齡近七十歲的農民唱戲人,他們以院壩為舞台,以稻田、民居、山林為背景,傳唱古老的酉陽陽戲。山環水抱的清泉村,海拔約千公尺。小滿前後正是當地農忙插秧的時節。在一群頭髮花白的稻農中,陽戲藝人陳永霞、冷定祥、石茂昌、楊翠紅、李兵、許霞章正躬身水田中熟練地插秧。對於世代生活在這片大山裡的土家族村民來說,農事勞作是刻在他們骨子裡的生存技能。生活儀式,精神寄託「我聽娘親來指教,精忠報國記在心……」隨著一天的勞作臨近尾聲,陳永霞洪亮的戲腔在山間迴盪開來。洗淨腿上的泥土、擦乾額頭的汗珠、收好各自的農具,眾人圍坐在陳永霞家房前的桂花樹下。這裡既是種田人農忙時休憩的乘涼地,也是唱戲人唱念做打的操練場。每次接到陽戲表演邀請,陳永霞都會將散落在田間的唱戲人召集到這裡,商量劇目、分配角色,化妝、換服、戴面具,從田間走向舞台,表演英雄豪傑、才子佳人的動人故事。酉陽陽戲,又稱酉陽土家面具陽戲,是酉陽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歷史悠久。婚喪嫁娶、金榜題名、慶賀壽誕、病癒康復、集會慶典……當地土家族人遇上生活中的大事,都喜歡請來戲班唱陽戲,短則一天、長則三天。唱戲人也會根據不同的事由選擇相對應的劇目,務農求雨唱《蟒蛇記》、鎮宅闢邪唱《三打柳州》、祝壽慶生唱《三下南唐》、女子成年唱《花木蘭從軍》……對於當地土家族人來說,請唱陽戲,既是生活的一種儀式,更是精神上的一份寄託。農忙務農,農閒唱戲酉陽陽戲的特點是除旦角外的所有角色均用白布包裹面部,只露出一雙眼睛,在額頭上斜戴木質面具,面具下沿與雙眼間留出二指寬度,以便表演者觀察舞台環境。演出時,表演者通過肢體語言和念唱對白塑造人物、演繹劇情。劇情內容多以口頭傳承為主。過去的幾十年,陳永霞和前輩藝人一直在蒐集、整理陽戲劇本。在他們的努力下,目前已留存劇目二百餘個。在銅鼓鎮,土家人祖祖輩輩聽陽戲、學陽戲、唱陽戲。千百年來,酉陽陽戲已融入當地土家人的血液。二○二一年,酉陽土家面具陽戲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愈來愈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和了解陽戲,陳永霞的戲班子也有了更年輕的「預備班主」。對於陳永霞、冷定祥這樣的「老戲骨」來說,陽戲舞台沒有謝幕。鑼鼓聲聲唱詞起,酉陽陽戲人「農忙務農、農閒唱戲」的戲曲人生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延續。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 病原在哪裡 疾控人的戰場就在那裡 下一篇文章 【孟戲傳承人】李安平 孟戲人生 高腔傳世 熱門新聞 01菲律賓宿霧強震 佛光人馳援賑災2025.10.0602中秋草地音樂會 祈願世界和平2025.10.0703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一念三千2025.10.0604種瓜得杯 種葫蘆瓜取代紙杯2025.10.0605拚日能源自給自足 高市力挺核能2025.10.0706西藏珠峰突降暴雪 傳近千人受困2025.10.0707新馬寺佛光普照 大馬民眾慶中秋2025.10.0708曼城佛光山贈圖典 愛丁堡大學典藏2025.10.0709消防員如觀音示現 圓福寺秋節致意2025.10.06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 6-52025.10.0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孟戲傳承人】李安平 孟戲人生 高腔傳世【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 病原在哪裡 疾控人的戰場就在那裡【數學家】張益唐 AI時代要多學一點數學【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東台髮繡傳承人】陳伯余 從傳承中走向未來【大豐瓷刻傳承人】陳銀付 一事做極致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