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唐和太太在中山大學校園裡。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文/記者鄭天虹、詹奕嘉
張益唐旗幟鮮明地反對「AI來了就可以不學習」的觀點:「正因為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未來數學可能更重要了,應該多學一點數學。」
張益唐,華人頂尖數學家,曾在孿生素數猜想和黎曼猜想上取得實質性突破。今年六月,張益唐回到中國大陸,全職加盟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擔任首席科學家;九月,在中山大學開學典禮上作為教師代表致辭︱︱以「新人」的姿態回到中國高教一線。
在開學致辭裡,他笑稱自己和同學們一樣再次成為「新人」,祝願新生們在大學生活中「看見自己生命的獨特紋理,也看見持續生長的無限可能」。這既是對眾多青年學子的贈言,也是他對自己經歷的總結和審視。
如何看待自己海外漂泊三十多年、「大器晚成」的學術經歷?如今有什麼感受和規畫?想對同行和學生們說些什麼?
研究問題要百折不撓
「心裡感覺還是有點波瀾起伏,一句話,我終於回來了。」談到回國任教,張益唐覺得似乎命運早有安排。「四十一年前,我第一次到中大開會,討論結束的時候,當時中大校領導說歡迎我到中大來,現在這句話變成了現實。」
他的「傳奇」被頻頻講述:七年讀博、七年在快餐店打工、五十多歲才一舉成名……何以「傳奇」?
張益唐給出的答覆格外「風輕雲淡」:「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保持意志力,保持對學術的追求,就是有機會的。」
張益唐說:「一個人應該有堅強的、百折不撓的意志力,否則不可能堅持做喜歡的事情,也不可能取得成就。」
對青年同行們,他給出「硬核」建議:「最好盯著一個大目標,找一個大東西。在數學領域,不用擔心沒有大問題、難問題,希望大家心裡能有遠大志向,至於現實中做一點小的題目、從小的起點出發也沒關係。」
對數學懷有畏難之心
二○一三年,他發表了令他一舉成名的論文,很多人問:孿生素數有什麼用?
「暫時沒有,但正是這份『無用』,讓我們得以在純粹的思想高空裡飛翔。」這是張益唐給出的回答。
他鼓勵年輕學子「允許自己為『無用』的問題著迷」,因為「每一次看似無用的追問,終將在某一刻落回大地,成為國家與文明進步的階梯」。
在「技術爆炸」、人工智能成為熱詞的今天,他認為「很多人工智能問題到最後還是歸結到數學」。
張益唐旗幟鮮明地反對「AI來了就可以不學習」的觀點:「正因為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未來數學可能更重要了,應該多學一點數學。」
很多人往往把數學神祕化,或對數學懷有畏難之心。自稱「數學小神」而非「大神」的張益唐卻說「數學不難學」,令他不滿的是對數學「故弄玄虛」的科普與「陷阱式」的題目包裝。
張益唐也反對「全民奧數化」,主張對有特殊才能的人設置綠色通道,同時以更友善的方式為大多數孩子建立「數感與邏輯」。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