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張益唐 AI時代要多學一點數學

文/記者鄭天虹、詹奕嘉 |2025.10.05
513觀看次
字級
張益唐和太太在中山大學校園裡。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文/記者鄭天虹、詹奕嘉

張益唐旗幟鮮明地反對「AI來了就可以不學習」的觀點:「正因為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未來數學可能更重要了,應該多學一點數學。」



張益唐,華人頂尖數學家,曾在孿生素數猜想和黎曼猜想上取得實質性突破。今年六月,張益唐回到中國大陸,全職加盟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擔任首席科學家;九月,在中山大學開學典禮上作為教師代表致辭︱︱以「新人」的姿態回到中國高教一線。

在開學致辭裡,他笑稱自己和同學們一樣再次成為「新人」,祝願新生們在大學生活中「看見自己生命的獨特紋理,也看見持續生長的無限可能」。這既是對眾多青年學子的贈言,也是他對自己經歷的總結和審視。

如何看待自己海外漂泊三十多年、「大器晚成」的學術經歷?如今有什麼感受和規畫?想對同行和學生們說些什麼?

研究問題要百折不撓

「心裡感覺還是有點波瀾起伏,一句話,我終於回來了。」談到回國任教,張益唐覺得似乎命運早有安排。「四十一年前,我第一次到中大開會,討論結束的時候,當時中大校領導說歡迎我到中大來,現在這句話變成了現實。」

他的「傳奇」被頻頻講述:七年讀博、七年在快餐店打工、五十多歲才一舉成名……何以「傳奇」?

張益唐給出的答覆格外「風輕雲淡」:「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保持意志力,保持對學術的追求,就是有機會的。」

張益唐說:「一個人應該有堅強的、百折不撓的意志力,否則不可能堅持做喜歡的事情,也不可能取得成就。」

對青年同行們,他給出「硬核」建議:「最好盯著一個大目標,找一個大東西。在數學領域,不用擔心沒有大問題、難問題,希望大家心裡能有遠大志向,至於現實中做一點小的題目、從小的起點出發也沒關係。」

對數學懷有畏難之心

二○一三年,他發表了令他一舉成名的論文,很多人問:孿生素數有什麼用?

「暫時沒有,但正是這份『無用』,讓我們得以在純粹的思想高空裡飛翔。」這是張益唐給出的回答。

他鼓勵年輕學子「允許自己為『無用』的問題著迷」,因為「每一次看似無用的追問,終將在某一刻落回大地,成為國家與文明進步的階梯」。

在「技術爆炸」、人工智能成為熱詞的今天,他認為「很多人工智能問題到最後還是歸結到數學」。

張益唐旗幟鮮明地反對「AI來了就可以不學習」的觀點:「正因為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未來數學可能更重要了,應該多學一點數學。」

很多人往往把數學神祕化,或對數學懷有畏難之心。自稱「數學小神」而非「大神」的張益唐卻說「數學不難學」,令他不滿的是對數學「故弄玄虛」的科普與「陷阱式」的題目包裝。

張益唐也反對「全民奧數化」,主張對有特殊才能的人設置綠色通道,同時以更友善的方式為大多數孩子建立「數感與邏輯」。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