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秋蟲促織(下)

文/陳牧雨 |2021.08.17
1411觀看次
字級
遊藝筆記 秋蟲促織(下)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蒲松齡在他所著的《聊齋誌異》裡有一篇〈促織〉,可是內容所說的卻是蟋蟀。

文章敘述的是一種蟲子之戲,一開頭說:「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可是到文章後面,就把「促織」改稱「蟋蟀」,事實上內容講的也是鬥蟋蟀的故事。可見作者也認為「促織」就是「蟋蟀」。無論名稱是否正確,這篇文章倒是述說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內容敘述明朝宣德年間,養蟋蟀、鬥蟋蟀的活動從民間流行到了皇宮。由於皇帝的喜好,底下臣子為了要競相進貢驍勇善鬥的蟋蟀,上官逼使下屬不擇手段去尋找,於是蟋蟀可以使人榮華富貴,也可以把人逼上絕境。

蒲松齡最後說:「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意思是:「皇帝偶爾使用一件東西,未必不是用過它就忘記了;然而下面執行的人卻把它作為一種慣例。加上官吏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頭抵押妻子賣掉孩子,還是沒完沒了。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關係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視!」所以愈在上位,所言所行要更謹慎,不可隨便,就是這個道理。

在中國綿長的歷史文化裡,發展出民間許多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養魚溜鳥,以及貓狗等各式寵物自不在話下。養蟋蟀、鬥蟋蟀也是人們所熟知且普遍的休閒嗜好。但養秋蟲就比較少聽聞了。

事實上喜好飼養秋蟲用來聆賞蟲鳴者大有人在。而且也曾有專門販售秋蟲的市集及商店,玩家們會製作精美的盒子來做為秋蟲的居所。其中最受歡迎的秋季鳴蟲,就是俗稱「紡織娘」的螽斯。因為這種蟲子體型優雅,顏色美麗。鳴聲又長又大,悠悠揚揚的,聽了有一種讓人心神舒緩的感覺。

南宋的詞人周密在他的自度曲〈玉京秋‧煙水闊〉說:「衣溼桐陰露冷,採涼花、時賦秋雪。嘆輕別。一襟幽事,砌蛩能說。」

這句的意思是:晚上站在秋桐下,衣服被露水沾溼了,此時手採蘆花(涼花),並吟詠著蘆花似雪,嘆息著太輕易的離別,這樣傷感的情懷,石階上的螽斯,以悠悠揚揚的歌聲都幫我訴說了!

我特別喜歡「一襟幽事,砌蛩能說」這句,我的一本文集,就是用「一襟幽事」來作為書名。

網路上查到的資料,大都把「砌蛩」解釋為「石階上的蟋蟀」,看來網路上的資料存在著許多的錯誤,而這些錯誤又被傳來傳去,於是大家就以錯誤為正確了。

鳴蟲本性大都在夜間鳴叫,或許你會覺得奇怪,這些蟲子玩家難道不怕夜間老是被驚擾?其實不會的,因為他們會給秋蟲調整時差,方法是白天把蟲子放到黑暗的盒子裡,讓蟲子以為是黑夜而鳴叫,就是所謂的「暗養」。到了晚上,給蟲子一些燈光,如此改變蟲子的生理時鐘,這樣養了一段時間後,蟲子就只會在白天鳴叫了!

養鳴蟲的嗜好不只在民間流行,甚至連皇帝都有這樣的喜好。乾隆皇帝的〈詠絡緯〉詩序文說:「每設宴則置繡籠中,唧唧之聲不絕,遂以為例云。」養螽斯來侑酒助興,這也真是很特別的宴會。

台北故宮博物院裡很有名的館藏之寶〈翠玉白菜〉上面有兩隻昆蟲,大的那一隻就是螽斯,小的是蚱蜢。下次去故宮時仔細觀察一下,就會了解這兩種蟲子有何異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