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如絲,在難以排遣的悲傷中顯得更加濃重。春寒料峭的季節,女子獨上小樓,寂寞心緒無排遣的管道,眼前天陰的清晨微寒,竟如深秋一般,把心中的憂愁堆疊得更加綿密。然而,愁自何處來?這朦朧恍如薄紗的世界中,女子的淡愁被含蓄妝點,新舊交錯,難掩哀怨。
圖/River
文/柯惠馨
春愁如絲,在難以排遣的悲傷中顯得更加濃重。春寒料峭的季節,女子獨上小樓,寂寞心緒無排遣的管道,眼前天陰的清晨微寒,竟如深秋一般,把心中的憂愁堆疊得更加綿密。然而,愁自何處來?這朦朧恍如薄紗的世界中,女子的淡愁被含蓄妝點,新舊交錯,難掩哀怨。
主人公這分以女子口吻創作的特徵,在古代十分常見。代言體的作品往往代替詞人表達不可言喻的心傷,諸如懷才不遇的境地、有志難伸的落寞、所託非人的扼腕等,在在彰顯代言體婉曲幽微的特性。然而,本闕詞所代言的詞人,真實心情為何呢?時代氛圍之下,說不清、排不開的哀愁究竟是什麼?秦觀被稱作「古之傷心人」的背後,到底有多少不能被忽略的悽怨背景呢?少年喪父、中年仕途多舛,他經常夾雜在新舊黨爭之間無所依歸,屢屢遭受排異之非,其中不足為外人道的喟嘆與不平,化為婉轉幽深的文字,直指心尖。
整闕詞僅短短六句,上闕以室內之景寫出晨起景致。春晨寒冷之際獨上小樓,天色灰暗似深秋,就連畫屏上淡淡輕煙、流水潺潺都顯得無聲無息,安靜而淡漠。睡眼惺忪、無法凝神、恍惚迷茫之間,似夢似幻的景象,讓詞人有淒迷之感。
下闕轉以窗外春意為描寫對象,天上紛飛的花瓣輕柔似昨日夢境,如夢似幻的景致無法讓心情愉快,反而看見雨絲細緻如心中愁緒,層疊錯落,毫無章法。觸景傷情不可遏止,只好轉向進屋,隨意以銀鉤鉤起布簾,假裝自己有一分閒愁無處排遣,淡雅之外不敘愁,卻讓憂愁自現。這裡所見是窗外景致,但因為心有所思,所見之景皆為我哭泣,淡漠之餘油然而生的感傷,無不瀰漫在詞人的眼耳之間。
人生百態,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情緒,卻不可被忽視與排遣,但是詞人的書寫要如何呈現?無論舉重若輕或舉輕若重,都會呈現詞人的特質與個性。如果是你,你會如何表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