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家亡是古今許多文人心中不可言說的痛。張炎此闋詞亦是如此。原詞為其學生陸行直為歌妓所寫的風花雪月之作,張炎一改花情柳愁,搖身一變為國破悲愁之情,擴大詞中的意境,令人不忍卒讀。圖/River
文/柯惠馨
候蛩淒斷,人語西風岸。
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國破家亡是古今許多文人心中不可言說的痛。張炎此闋詞亦是如此。原詞為其學生陸行直為歌妓所寫的風花雪月之作,張炎一改花情柳愁,搖身一變為國破悲愁之情,擴大詞中的意境,令人不忍卒讀。
張炎本是勛貴之後,朝廷多有優待,因此前半生長居臨安,生活富裕,悠遊多年,不曾為生計與家運所苦。宋亡後,祖父遭元人殺害,家財被抄光,一夕之間成孤鳥。落魄之際四處漂泊,無以為家。儘管如此仍背脊挺直,不願北面稱臣,雖家國已亡,但骨氣猶存。本次作品即是要介紹在此環境下的張炎,詞風「清空」,卻盡顯鄉國衰亡之痛,淒涼之情宛如南宋末年的代表聲音,從他的作品中幾乎可以聽見南宋最後一點喘息與悲鳴。
上片四句以「畫面」入手,描寫出「秋瑟寂寥」之感。候蛩淒絕的哀鳴,西風蕭颯的颳起,江水無情的冷清白淨,甚至是一片蘆花見不到半點白雁的盡頭,在在讓人感受到秋景無情,人更無情的潦倒。蕭瑟的秋天就如同作者心中的寒冷,以景烘情的共鳴,成為詞中不可言喻卻深刻可見的肅殺。
下片四句則透過秋愁,昇華了上片的寂寥之感。用典「蘭成」,取自南朝廋信小字,借用他南朝祖國,後被北方政權俘虜,甚至被迫於北國為官的不堪,表達自己的家亡之感。一枝梧桐,表達秋思之濃。梧桐自古有引發秋愁的象徵,一如白居易「秋雨梧桐葉落時」或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皆有大寫梧桐,目的表達哀愁情思的作用。張炎亦是此意,透過梧桐,表達秋意情濃,卻孤苦無依的難堪之境。秋聲多少,早已無關張炎,無奈悲歡離合的怨懟,又怎麼是張炎一己之力可以承受?人世滄桑,落魄於此,又怎是幾聲梧桐葉所能抒發?
「不寫情愁,情愁自現。」是張炎此作最大的魅力,令人感同身受他的淒苦,卻又無能為力,張炎的作品更可為南宋發出最沉痛而不可忽視的一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