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方如金 10年成就 創新傳統石笛 文/記者馬姝瑞、汪海月、杭澤波 |2021.07.25 語音朗讀 172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方如金演奏石笛。圖/新華社方如金和兒子方斌(右)展示兩人歷時兩個月創作的石雕作品。圖/新華社方如金的石雕作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馬姝瑞、汪海月、杭澤波青石雕琢而成的石笛,色澤青黑、觸之微涼,隱隱透出古意。一曲奏響,笛音清脆、高亢,悠長的曲聲繞梁不去。「石笛,相比竹笛音色更高、更亮,尤其是高音表現力更強,但很難製成,曾一度失傳。」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方如金說。數十年間,他在家鄉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的工作室中,一次次取材、切割、雕琢、調音……成功「還原」出三根石笛,讓今天的人們得以重聽石笛的繞梁之音。精通樂理熱愛演奏笛子,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常見的笛子往往由竹子製成,此外也有玉笛、木笛、骨笛。據黟縣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石雕大師余香以黟縣青石為材料,雕琢成石笛、石簫,其音質比竹笛更為清脆、悠揚。石笛動聽,卻不易得。余香之後,世間再不聞石笛之音。生於一九五八年的方如金,成為黟縣遠近聞名的「石雕大師」,已是余香之後約三百年。和余香這位天資聰穎的前輩一樣,方如金也精通樂理、熱愛演奏,尤其喜歡笛子。青年時期,他從當地老人的口口相傳中,得知了「余香石笛」的存在,立即著了迷。「當初我只聽說了傳說中石笛奏出的驚豔音色,也知道了大致的工藝過程,但真正製作時,還是比想像中更困難,設計、選材、雕琢、調音……全都需要不停地摸索。」方如金愛惜地撫摸著手中的石笛,多年來,他不僅耗費了數百噸青石石料,還製作、改進了五十多種工具,僅用於「挖通」石笛內孔徑的工具,就改良了十幾遍。「黟縣青石」又被稱為「黟山清水石」,是安徽特有的一種大理石,產於高山,石質堅實細膩、宜於雕刻,是上好的建築材料,也是「徽州三雕」之一石雕的主要原材料。但用於製作樂器時,青石的特殊質地會導致石笛「音調偏高」,照搬竹笛的形制必然行不通。古籍和人們的口口相傳中,都沒有留下石笛長短、薄厚、孔徑的詳細記載,方如金只能自己摸索。他四處拜訪老手藝人,又找來樂理、樂器方面的理論書籍鑽研,最終決定延長笛身、增大內孔徑。「現在看到的這根笛子,孔壁只有二點五公分,很薄,長度比同調的竹笛多了三公分。要知道,長度每延長一公分,不僅音色會變化,石笛斷裂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方如金解釋說,這樣一根達到演奏級別的石笛,是他從五、六根的「試錯」中得來的,每一根都要花費三、四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傳統工匠精神洗禮從切下第一塊青石石料,到二○○○年做出第一根「音準可奏」的石笛,方如金用了十年。在他看來,這「十年辛苦」就像是一場傳統工匠精神的「洗禮」:專注、耐心,不急不躁、精益求精,最終日臻完美。「『彎路』也是必經之路,只有在實際製作中不斷調整,隨著細微的音色、音調變化改進,才能找到那個最佳的『黃金比例』。」方如金說,對他而言,這既是一場跋涉,也是一種享受。一九八○年代,方如金就子承父業,開始從事石雕創作。二○一○年,他憑著恢復「余香石笛」的獨門技藝,獲得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稱號;二○一六年,被認定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一根笛子只有一個調,要湊齊一套需要七根不同調的笛子,現在我只做出了三根,還需要繼續努力。」方如金說,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做出從A調到G調的七根石笛,其中最長的A調石笛長度可能接近八十公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每天沉浸在飛石走鏨的灰霧之中,雕琢著黟縣青石,酸甜苦辣澀俱全,但天生愛好,便覺得回味無窮。」方如金說。方如金的兒子方斌從合肥城市管理學院服裝設計專業畢業後,回到安徽省黟縣漁亭鎮石門村,師從父親從零學起石雕技藝,希望將老祖宗留下的技藝傳承下去。如今他已經成為方如金進行石雕創作的得力助手。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染纈傳承人】 管蘭生 30年堅持 復活古代染纈藝術 下一篇文章 【老年公寓院長】 陳思 要讓長者度過快樂晚年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3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4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5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06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07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揭曉 參賽數創高2025.08.1508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⑬2025.08.1609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⑭2025.08.1710台灣醫療外交 傳承愛與責任2025.08.1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擬音師】韓睿達 用聲音創造更多價值【《聊齋:蘭若寺》主創團隊】追光動畫 呈現真人實拍難有的效果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郁建興 AI浪潮下 並非只鬥智鬥勇【作家】林竹 特殊筆桿書寫動人篇章【海南殘服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陳德琳 以殘助殘 讓愛再生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