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二字,根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玫,石之美者;瑰,珠圓好者。」可知這兩個字原本是指美麗的玉石。可能玫瑰花的瑰麗色彩與美玉相彷,後來就被借用作為這種美麗花卉的名稱,所以徐夤的詩裡才有「嘉名誰贈作玫瑰」這樣的句子。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玫瑰」二字,根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玫,石之美者;瑰,珠圓好者。」可知這兩個字原本是指美麗的玉石。可能玫瑰花的瑰麗色彩與美玉相彷,後來就被借用作為這種美麗花卉的名稱,所以徐夤的詩裡才有「嘉名誰贈作玫瑰」這樣的句子。
事實上這種美麗的花卉,有著三種容易混淆的名字,即薔薇科薔薇屬的三種代表花卉:「薔薇」、「玫瑰」和「月季」。
其中「薔薇」最早出現在文獻上,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栽培的紀錄,並且多有詩詞歌詠。如南北朝時期的詩人謝脁就有〈詠薔薇〉詩作:
低枝詎勝葉,輕香幸自通。發萼初攢紫,余采尚霏紅。
新花對白日,故蕊逐行風。參差不俱曜,誰肯盼微叢。
另外同時期的詩人柳惲、江洪等也都有歌詠薔薇的作品留存下來。
至於「玫瑰」從美玉變成美麗的花卉,大致在隋唐時期,我們可從唐詩裡大量的詠玫瑰詩作一窺堂奧。
如唐末五代徐夤〈司直巡官無諸移到玫瑰花〉:
芳菲移自越王台,最似薔薇好並栽。穠豔盡憐勝彩繪,嘉名誰贈作玫瑰?
春藏錦繡風吹拆,天染瓊瑤日照開。為報朱衣早邀客,莫教零落委蒼苔。
再如高駢〈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或作「晶」)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其中我們從「滿架薔薇一院香」可知道薔薇是攀爬在架上的,這個特徵就可與「玫瑰」做一區隔。
而月季在古代文獻裡出現得最晚。一直到北宋宋祁著的《益都方物略記》裡才有記載:「此花即東方所謂四季花者,翠蔓紅花,屬少霜雪,此花得終歲,十二月輒一開。」也就是四季都開花,因此被命名為「月季」。
因此,我們可將這三種花卉的特徵作以下簡單的區隔:
玫瑰:春、夏開花,秋季結果。
薔薇:攀爬於架上或牆上。
月季:四季開花。
如果再細分就有各種說法,如玫瑰葉一組七葉有皺摺,月季一組五葉無皺摺,薔薇則枝軟多花等等。然而現代有一種攀爬的薔薇科花卉理當稱薔薇,卻被叫做「蔓生玫瑰」;而台灣普遍被稱「玫瑰」的花卉,在大陸則被稱為「月季」。
其實古人在植物花卉上就經常出現「同名異株」和「同株異名」,因此「蔓生玫瑰」或許是古人所稱的「薔薇」也不一定,再加上近代有許多「雜交玫瑰」出現,就更讓人很難分辨期間的異同了。
西方人更乾脆,就賦予相同的稱謂,如在英語或法文裡,把這三種花卉一概都稱為Rose,德語是die Rose。
雖然西方人把玫瑰(或薔薇)的稱謂簡化了,但事實上現代西方人比我們還喜歡Rose。在歐洲,任何城市一出火車站就會看到花圃裡種植這樣的花朵,街道旁、家戶的窗台、商店牆壁上攀爬的、門框上懸掛的,到處都是這種帶有炫麗色彩的花朵,使得春夏兩季,整個歐洲因Rose而顯得多采多姿。
不過,雖然因為地方不同或時代差異,使得我們這個地方,對「玫瑰」、「薔薇」或「月季」等名詞混淆不清。但我們對這幾種花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就是「多刺」。或許為預防人們的攀折,這些刺多為倒鉤狀。這點,是畫家畫玫瑰時,必須特別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