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青
根據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究,麵包果營養多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A、C、K、E,值得關注的是,它擁有多樣的維生素B群,在各項食物中名列前茅,其中維生素B5、B6可以維持身體能量,促進代謝,減少疲勞,舒緩壓力,正符合現代人的需求;種仁的營養也不差,含有鐵、鎂、鉀、鈣等元素。研究也顯示,麵包果脂肪含量低,吃多也不擔心會發胖。因此,麵包果豐富且多元的營養成分,可望成為下一個「超級食物」。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長期研究麵包樹發現,花蓮颱風多,但麵包樹枝條不易斷,具有耐強風的特性;而在氣候暖化的情況下,麵包樹反而結果率更高,因此,在氣候變遷的糧食危機時刻,麵包果可以作為救荒食糧。
麵包樹植株可成長到三十公尺高,採收不易,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究成功植株矮化栽培,以及病蟲害調查防治,同時進行選種,選育外觀美、結果率好、食用品質佳的母種,予以繁殖,做為經濟栽培的基礎。
不過,目前全台似乎只有花蓮人普遍懂得食用麵包果,未普及至縣外,再加上產期集中在六至八月,而以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風味最好,過了賞味期,種子硬了,不好吃。另外,麵包果皮具黏性,不易處理,令許多人望之卻步。這些因素都是麵包果推廣不易的原因。
麵包樹樹形優美,花蓮縣境隨處可見,每所學校幾乎都會種上一兩株以上,寺廟、教堂旁也有麵包樹一起守護信徒;作為行道樹,美麗又遮蔭。花蓮縣政府登錄的百年老樹,麵包樹就占了好幾株,另有一株流浪到淡水的明星麵包樹也超過百年。
文獻記載,一八九○年馬偕到花蓮傳教時,當地「南勢阿美族」贈他一株他們稱「八支律」的樹苗,馬偕珍惜地將它帶回淡水栽在他家後院,今日砲台埔頂所見之麵包果樹,都是此株百年來所繁生的。
麵包樹何時入籍花蓮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麵包樹與花蓮人的生活文化密不可分。麵包樹除了偶見桑天牛危害外,少見病害,不需施藥,是健康天然的好食材。若有食品加工廠予以加工保存,或製成各種加工產品,或鮮果殺青冷凍保存,將可提升其利用價值,也讓全民全年都吃得到麵包果,共享這個快樂幸福的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