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拼圖】 救荒明日之星—麵包果(上)

文/東青 |2021.07.13
1873觀看次
字級
麵包樹的果實外型像麵包且可食用,因此得名。圖/東青

文/東青

節氣夏至過後,花蓮人的餐桌開始出現麵包果料理,煮、炒、炸、烤各顯神通;傳統市場隨處可見麵包果的身影,部分餐廳也端出季節限定的麵包果風味餐。吃麵包果是許多花蓮人的夏季日常,也是花蓮人共同的飲食記憶。

麵包果是大型常綠喬木麵包樹的果實,六至八月是果實成熟期,成熟的果實呈現金黃色,外型類似麵包且可食用,因此而得名breadfruit tree(麵包樹),阿美族人叫它「Pacilo(巴吉魯)」,南勢阿美稱其為「Apalo(阿巴魯)」,壽豐鄉月眉村舊名即稱為「Apalo」,「麵包樹很多」之意。

麵包樹原產於新幾內亞和馬來群島,何時根植台灣不可考,植物學者曾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阿美族的聚落大都會種植的基本樹種,包括:麵包樹、番龍眼、毛柿、黃藤、檳榔等,推測與南島民族有關。

台灣對於麵包樹的利用,文獻中顯示,以達悟族和阿美族較為普遍。麵包樹生長快速,木材材質輕軟而粗,且耐白蟻和海蟲侵蝕,達悟族人將其做為建造拼板舟的材料、房屋建材,以及木盤等生活器具;阿美族利用麵包樹做為建材則較少見,燒柴火時會用上,主要還是在於食用果實。

阿美族是最懂得食用野菜的族群,麵包果歸類為「果類野菜」,最普遍的料理方式就是煮大鍋湯,族人同樂共享,尤其,豐年祭時,這味料理更是必備,共食麵包果,就是歡樂幸福的同義詞。

麵包果營養豐富,口感又不差,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一直將它列為野菜推廣的研究及輔導重點,並於二○○九年七月舉辦「花蓮麵包果節」,介紹麵包樹各種資訊及麵包果料理等,引起大眾對麵包果產生興趣,也吸引許多非花蓮人試著品嘗麵包果。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還印製麵包果食譜,鮮炒、紅燒、涼拌、油炸、釀酒、製作點心等,多達三十一種料理方式,成為各餐廳的參考範本。

麵包果除了食用果肉外,老饕一致認為其核仁才是極品。麵包樹果實在分類上屬於複果,由許多小果組成,每一個小果有種子,種子剝開即為核仁,許多人嫌它麻煩,大都吐掉種子,但阿美族長輩說,吃麵包果而不吃種子,就不算是吃麵包果。長輩說,他們小時候沒有零食,會把種子存下來當零食,想吃時,抓一把,剝殼享用;也有人收集種子烘烤或炒熟,口感更勝花生。

除了果實外,麵包樹的大型葉子也多所運用。阿美族人用麵包樹葉包糯米炊蒸,蒸熟的糯米飯有獨特的清香;漢人做菜包,用麵包葉做底墊,也別具風味。早期不管任何族群的花蓮人,大都曾用麵包樹葉搧風,夏天當扇子,風涼,又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阿美族人野炊時,也用它「搧風點火」,甚是好用;較大的葉片可以當傘遮雨,小雨時,小孩不至於會淋溼。

麵包樹的花雌雄同株。雄花為葇荑花序,棍棒狀向下垂生,早期花蓮農家人會收集雄花予以晒乾,做為蚊香驅蚊,對付小黑蚊,妙不可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