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必有死,何人得靈長,
當其未死時,切勿加殺傷,
自生復自死,天地之恆常,
萬物盡天年,盛世之嘉祥。
—學童詩,虞愚書
「有生必有死」,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任何有生命的物體,都是如此;連人們認為無生命的自然山水亦復如是;海可枯,石亦可爛,在短暫的人生中或許見不到,但在時間的長河中,卻不斷在發生。圖/豐子愷
文/林少雯
有生必有死,何人得靈長,
當其未死時,切勿加殺傷,
自生復自死,天地之恆常,
萬物盡天年,盛世之嘉祥。
—學童詩,虞愚書
「有生必有死」,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任何有生命的物體,都是如此;連人們認為無生命的自然山水亦復如是;海可枯,石亦可爛,在短暫的人生中或許見不到,但在時間的長河中,卻不斷在發生。
沒有任何生物是永遠存在而不死亡的。自然的死亡,是天年,是天意;不自然的死亡,如遭殺害而減損天年等,害人者,必自食其果。人不能主宰別人的生老病死,人不能干預別人的因果,對人如此,對旁生的眾生亦是如此。
「萬物盡天年」,是一種理想,萬物遇見人類,而人的貪婪,讓萬物受盡苦楚;自古以來,「網開三面」、「裹革斷罟」的自然保護;「三時不害而民和豐年」的自然生態農業思想;「草木零落,再入山林」、「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往來井井、渙其群吉」、「得地則生,失地則死」、「得養則長,失養則消」的生態流程;都是中國古時候保護山林、動物、水、土地等資源的思想。這些「謹其時禁」思想,是為了生態,為了環境,為了經濟的「聖王之制」,也是古代的環境管理制度;古時候的人就懂得保護自然生態和環境,讓人和自然之間不要有太大的衝突,而能盡量的平衡;這些思想,這些惜生護生的思想,到了現代已然被人遺忘了!
古人知道順乎自然,冥合自然,才是王道;人與天地萬物是共生共存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只是現代人心不古,早將之拋諸腦後。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緣起的法則,由因果關係環環相扣;任何生起都不是偶然,「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地球上所有物種是相互依存的,包括人類在內。
「萬物盡天年,盛世之嘉祥。」這樣的境界,需要大量的慈悲;慈悲觀,是建立在佛法的佛性思想上的。佛法講眾生平等,眾生皆為我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人類與其他物種是平等且共生共存的。有了這樣的慈悲心和同理心,對護生戒殺,長養慈悲心的精神,就更能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