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尬新聞 蝙蝠第六感關鍵 角膜
圖/王儀雄
文/鄭可安
在地震來臨前,鹿群像是提前預知災難,爭取充足的時間到相對安全的區域避難;或是南北極的距離如此遙遠,每年南北遷徙的北極燕鷗卻不曾迷路,這些難以單從五感解釋的現象,都被科學家歸類在第六感的範疇之中。
蝙蝠作為現存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似乎有著不亞於鳥類的優異方向感,就像是承載了GPS系統,可以徑直的朝某一方位飛行。
鳥類和蝙蝠的方向感可能來自於對地球磁場的感應,就好比指北針的用途,而能感動磁場變化的關鍵因素,或許源自於細胞體內含有的氧化鐵顆粒,或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細菌。
磁感應失效 只好靠光線
最近,德國萊布尼茲動物園以蝙蝠著手進行研究,他們在波羅的海釋放分別裝設追蹤器的蝙蝠,分別為沒有進行麻醉、單側角膜麻醉,以及雙側角膜麻醉的三組,透過追蹤器掌握牠們的行蹤。結果發現沒有麻醉以及單側角膜麻醉的蝙蝠仍然可以順利的朝南方飛行,但雙側角膜都被麻醉的蝙蝠卻是毫無方向性的紊亂飛行。
看到這裡,同學們或許也注意到,角膜是視覺成像的重要構造之一,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雙眼角膜被麻醉,讓蝙蝠看不到路,才讓牠亂了分寸?所以,科學家把實驗場域搬到室內的Y型迷宮,再進行了一次實驗,卻發現即使雙眼的角膜都被麻醉,蝙蝠依然能透過光線的指引找到出口,因此可以撇除先前蝙蝠失去方向感是因為視覺喪失的主因。
雖然目前團隊還沒有找出角膜影響方向感的機制,但這項發現或許有助於我們解開動物特殊的第六感之謎。此最新研究發表在科學期刊《通信生物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