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旅行在海上沙漠──七股潟湖

文/王文靜 |2021.03.31
3597觀看次
字級
蚵農潟湖巡田。圖/王文靜
夕陽下的蚵棚。圖/王文靜
黑面琵鷺來自亞洲不同國家地標。 圖/王文靜

文/王文靜

全世界最大潟湖,在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台灣最大潟湖,在哪?

在──台南的七股潟湖,去過嗎?它屬於台江國家公園,我因惦記黑面琵鷺,想在牠們飛離台前朝聖一番,而到七股。但黑面琵鷺太遠了,只能從望遠鏡遠遠看著,看不清楚,有些失落。意外地,在七股潟湖有了驚奇。

七股潟湖面積有一千一百公頃,這有多大?基本是一望無際的大,與台灣最大的天然湖泊日月潭相當,差別在是鹹水。七股潟湖原本是台江內海的部分,原本是海灣,但曾文溪在出海口泥沙淤積沙成洲,百年後,阻隔海灣與海洋,形成湖泊。

橘紅夕陽時分,我搭上一艘船,往外海的沙洲去。涼風徐徐,不見他船,我何其奢侈地任這艘船霸占涼風,也霸占潟湖。沙洲是七股潟湖最特別的風景,光禿禿地在海上,如海中沙漠。海與沙漠,是衝突的,不該同時在一個畫面,但現在就在眼前。這裡的獨特,或因兩者的衝突;它們還是「魚」,長鰭的,會移動。十年前、數十年前的位置與樣貌都不是如此。這裡原本有三座沙洲,台江國家公園的官網寫著:「隨著漂沙移動與潮水大小,有時連結在一起,有時分離。近幾年因自然與人為因素,潮口縮小,沙洲漸靠近,青山港汕(沙洲)與網仔寮(沙洲)已連接在一起。」

七股潟湖的形成,全因曾文溪的四次改道大亂。四次亂竄的力量非常大,天崩地裂,不只河川改道,更從山上夾帶大量的泥沙。

一八二三年的七月,是曾文溪第一次改道。南台灣因為連續七天的暴雨,曾文溪夾帶的泥沙,造成台江內海淤積二‧六九億立方公尺土石,一百二十八平方公里面積,有二‧一公尺的積沙。

半個世紀後,一八七一年,曾文溪再度怒吼,這次衝破今天台南四草,把鹿耳門天后宮沖毀至溪流中。日治時代,十年內又發生兩次,毀了村落。最後將台灣歷史源頭的台江內海陸化了。今天大樓林立的台南市,四百年前是一片內海。當時台江內海的一頭是安平古堡,另一頭是赤嵌樓,二座建築隔海相望,需揚帆跨過。行船於七股潟湖,我已難想像,一六二四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這裡登陸台灣;也無法拼湊,三十八年後,鄭成功駛著大艦如何由此擊退荷蘭人。

這片沙洲與潟湖,既是地理,更是歷史的戰場。

這天的船東,是一對母子。兒子駕船,母親負責張羅潟湖上的蚵棚。除了沙洲,潟湖上密布蚵棚,一框一框比鄰就像海上稻田。只是,這莊稼,不是往上長的稻禾,而是海下懸掛的串串蚵。蚵需要陽光日照充足的海域,這裡正適合牠們。看著巡田蚵農的背影,我想起去年,在金門的萬頃石蚵田,相仿的畫面,感受到在同樣在大海打拚的艱苦。

台南討海人,百年來,因著台江內海的陸化,先在陸化海域的淺灘捕魚,後來發展出養殖。潟湖是天然大魚網,餵養依海維生的人們。漲潮時魚蝦游入,漁民設下定置網,讓魚蝦出不去。潟湖的水底是細沙,湖底超過百種貝類。

蚵農占領海域,這些海田與陸田一樣,使用權可交易。回程時,船東駛近一塊蚵棚,阿嬤跳上去,熟練地拉起一串蚵,又熟練地回到船上。最新鮮的蚵,我張大嘴,當場嘗了二顆,嗯,比金門的石蚵肥大。

太陽沒入,橘色海面陰暗,涼意轉寒。海上沙漠,海上稻田,模糊在夜色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