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尋找緬甸小女孩── 伊洛瓦底江畔古老農國

文/王文靜 |2025.04.16
296觀看次
字級
「腮黃」是全民美學。圖/品味私塾提供
作者二度遇見的緬甸小娃娃。圖/品味私塾提供
緬甸是千年佛國。圖/品味私塾提供

文/王文靜

七年前,我在緬甸伊洛瓦底江畔,被竹屋簷下的她吸引。小小的、肉肉的臉頰塗了兩抹黃,黑眼珠轉啊轉。

很純樸的江畔人家,那時,有兩人扛著大魚從江裡走來。沙洲遍布的伊洛瓦底江,應該不深,竟有這麼大的魚。我拍下大魚與小娃的剎那!

十個月後, 我舊地重遊。在同樣的地方,又見到那個小娃娃。 怎麼這麼巧?好興奮,遇到「故友」。同樣的桃紅衣裳,一模一樣地在竹屋簷下,一模一樣的「腮黃」,但她好像沒長大。這次我們拍下合影。

人生能有幾回? 他鄉再遇。

七年了, 緬甸小女娃該上小學了?

大地震後的竹屋, 怎麼了?

伊洛瓦底江畔的人家,可安好?

緬甸是中南半島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兩次造訪,那時,翁山蘇姬還在位。一個信仰佛教千年的國度、一個農業古國度、軍政府長期執政而剛開放的國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謹慎上台……。然而,我對鎖國緬甸的印象,卻是緬甸女人的「腮黃」,可不是腮紅。這是全民「粉墨運動」,從竹屋簷下小娃娃到老太婆,從穿制服的學生、到國際大飯店工作者、到檳榔攤的女販……,幾乎每個緬甸女人都像京劇的丑角,在兩頰刷兩個黃圓圈或兩塊撒隆巴士貼布。

乍看真是唐突,但緬甸人有自己的美學。

緬甸太陽大、蚊蟲多。於是一二千年前開始,有人取自熱帶黃楝木樹皮(當地語言「特納卡」Thanakha),將樹皮放在石板上磨成粉,成為該國獨家的驅蚊蟲、防紫外線的保養品。這是很久遠的傳統,而且不只普遍於庶民,根據記載,近一千年前的皇室就採用。

原本,搽黃楝粉只為了防晒,後來變成美學,講究的緬甸女人不只是刷成圓形,還會塗繪成樹葉等不同形狀。你可以想像,兩片樹葉婀娜多姿地在臉龐綻放;或有媽媽細心妝扮孩子,用黃楝粉在臉上繪出小兔子……。

兩坨黃,甚至成為某種社會文化象徵。象徵之一:在緬甸當母親,如果你沒有美學的天分,沒關係,但千萬不能偷懶,因為,臉上沒塗兩坨黃上學的學童會被嘲笑有個懶媽媽;象徵之二:在緬甸,好丈夫與好爸爸的社會意含是親自為妻子、孩子研磨黃楝粉;象徵之三:緬語中有一個情愛的隱語,比如「如果愛我,明天請塗抹上特納卡」,是男性向女性發出的愛情試探。

黃楝粉是緬甸的千年傳統,此地保持舊時代的樣貌。即便是交惡興戰的佛教徒與伊斯蘭教徒,都有此共通的習俗。

腮黃是緬甸獨有的圖騰。獨有,來自長期與世界脫軌。自一九六二年起被一個不合法的軍政府獨裁統治,緬甸中斷與西方社會的聯繫,驅逐西方傳教教士與媒體。軍政府獨裁地廢除現有紙鈔,加上大量印製新鈔,導致嚴重通貨膨脹。人民財富成為廢紙,引發各地示威,即便在血腥鎮壓下造成近萬人被殺害或逮捕,抗爭的火苗未止。這是後來翁山蘇姬站出來與主政的背景。

好景不常,二○二一年,軍政府政變復辟,翁山蘇姬因「莫須有罪名」被囚禁至今。緬甸再度回到鎖國。今年三月的百年大地震,再度摧毀緬甸。

緬甸,再不適合去旅行了。

還好,我曾經捕捉到停在百年前時空的美好國度。

懷念寧靜的江畔、淳樸的佛國;懷念兩抹黃的緬甸小娃娃、扛著魚從江畔走來的日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