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又被稱為笑佛,因為他總是開口常笑,讓人一見就歡喜。微笑,可說是實踐彌勒慈心觀的最簡單方法,不但自己開心,也能帶給別人快樂。圖/法鼓文化出版
文/法鼓文化編輯部
彌勒佛又被稱為笑佛,因為他總是開口常笑,讓人一見就歡喜。微笑,可說是實踐彌勒慈心觀的最簡單方法,不但自己開心,也能帶給別人快樂。
彌勒的慈心無量,佛教稱「慈悲喜捨」為四無量心,能普利無量眾生,帶來無量福德:一、「慈無量心」能予樂;二、「悲無量心」能拔苦;三、「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而生喜悅;四、「捨無量心」即捨如上之心不執著,並且怨親平等,捨怨親想。慈心被列為第一,是因四無量心其實皆從慈心觀開展而成。而微笑,是最容易展現的慈心。布施微笑,便是予人歡喜。
學彌勒逆向思考
人們通常被讚美時會燦爛一笑,但被取笑或為難時,可就笑不出來了。如果能學彌勒逆向思考,大肚能容,將能轉危為安、化解尷尬,而皆大歡喜。
清代才子紀曉嵐為人機智,總能幽默化解伴君如伴虎的危機。紀曉嵐曾陪伴乾隆皇帝參訪大佛寺,乾隆見殿中的大肚彌勒佛有趣,想為難紀曉嵐而問:「彌勒佛為何見朕發笑呢?」紀曉嵐知道自己被刁難了,急中生智說:「這是佛見佛笑。您是文殊菩薩轉世的活佛,活佛來禮佛,彌勒佛一見怎能不笑呢?」
不料乾隆接著再反問:「那佛見你也笑,又是為何?」乾隆心中暗笑,以為可以難倒紀大才子,結果紀曉嵐回說:「彌勒佛見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啊!」皇帝一聽,樂得哈哈大笑。
開心的笑容,不但能幫自己放鬆身心,也能紓緩緊張的人際關係,讓彼此可以因著微笑的一念慈心而交心!
(摘自《彌勒佛50問》,法鼓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