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隻長頸鹿,要活得長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居住的地盤由於人類過度開發,一點一點的被搶走,一天到晚擔心有人會來盜獵,更不用說那些虎視眈眈的獅子、老虎。過去的十年之間,野生長頸鹿的數量已經下降了30%,全球只剩約11萬頭。圖/BOB
文/牆編(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研究員)
身為一隻長頸鹿,要活得長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居住的地盤由於人類過度開發,一點一點的被搶走,一天到晚擔心有人會來盜獵,更不用說那些虎視眈眈的獅子、老虎。過去的十年之間,野生長頸鹿的數量已經下降了30%,全球只剩約11萬頭。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演化生物學暨環境研究學家,莫妮卡(Monica Bond)教授想要知道,面對這些威脅,長頸鹿們是不是已經想出了生存對策。因此莫妮卡和她的同事們,花了5年時間,每年進行6次調察,追蹤了廣達1500平方公里、在北坦尚尼亞的500多頭雌性馬賽長頸鹿(Giraffa tippelskirchi),結合社交和地理資料,觀察牠們的社交網路。莫妮卡在每次的調察當中,都拍下許多的照片,再利用生物辨識軟體、WildID,以及長頸鹿身上的斑紋(和我們的指紋一樣,一生都不會改變),來辨認每一隻雌鹿的身分。
莫妮卡參考分析人類社會關係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雌鹿資料,建立了一個長頸鹿社交網路,除了可以看到每隻雌鹿的社交關係之外,還能看出關係的強弱和社交族群的大小。她發現,雌鹿們花愈多時間廝混在一起,比起搞自閉的個體生存率更高;而且雌鹿團的規模大小,和生存機會的高低是有正向相關性。
互換資訊
減輕壓力
缺乏社交聯結的雌鹿們,無法從同伴那邊打聽到附近好吃的地方,和掠食者藏身的地方,所以日子過得不太豐美。非但如此,和朋友們感情好的雌鹿們,更能夠減輕被雄鹿們搔擾而產生的壓力賀爾蒙(原來抱怨這些色鬼們,也是姐妹淘的重要功能之一!)。
有些帶著娃的母鹿們,雖然不太和其他雌鹿們社交,但很喜歡在人類的定居地點附近閒晃。研究中指出,居住在人為都市周遭的雌鹿們,生存率也不會太低,可能是因為人類活動趕走了饑餓的獅子。所以要增加存活機率,要不就跟三五好友成群結黨,要不就去繁華的都市,不過前題是要找到不會想剝你皮去賣的都市……。
莫妮卡教授說道:「朋友對雌鹿們的生存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們認為社交可以讓她們紓壓,生活得輕鬆一點。但這對雄鹿來說是沒用的,之前的研究中指出,雄鹿向來是獨行俠,一頭雄鹿到處閒晃,尋找雌鹿交配,並沒有打算和任何鹿經營穩定長久關係的意思。成群的雌鹿也可以減少雄鹿沒事來騷擾的機率,好處多多呢!」
編註:此篇文章單獨針對長頸鹿物種,嘗試以輕鬆的話語作呈現。讀者同學不需過度移情至其他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