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小耕園
人的體溫過高時,會藉由流汗等機制來散熱,植物則是在葉背有許多「氣孔」,除了藉此呼吸空氣外,也能透過氣孔蒸散水分而降溫,所以正常植物在大太陽曝晒下並不會變熱,所以夏季高溫下有大量植物的地方如公園、野外等地方往往會比較涼爽;甚至到了夜間,白天被太陽晒熱的水泥、赤裸土地等在夜間會將「儲存」的熱量散發出來,植物則不會有此現象,所以到了夜間綠色植物豐富的地方,溫差會更為明顯。
所以在正常水分充足的情況下,動物還沒熱死之前,植物不會先「熱死」!
散氣降溫 補充水分
所以植物在水分充足的情況下會藉由蒸散水氣降溫,即使在豔陽下也晒不熱而不會比身為溫血動物的人怕熱,所以沒有那麼容易直接「熱死」。因此在高溫下人需要注意充分補充水分,植物也一樣,否則在「熱死」之前,植物會先「脫水乾死」。
脫水枯萎 逐漸凋零
所有植物都是在億萬年演化中,經過無數考驗而生存下來的,自然有一套適應環境變化的機制,除非是環境有劇烈改變,讓它們「措手不及」,否則像番茄即使不耐高溫也會產生自保機制,透過老葉逐漸萎縮,減少高溫下蒸散過快,讓新葉得以維持生長而努力存活,正常季節變化下的高溫只會造成生長不良逐漸凋零,而不是突然猝死。
本文由小耕園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