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腦也能快速適應群體

文/牆編(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 |2021.01.05
1224觀看次
字級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同學們是否曾想過,保持社交距離及自主健康管理造成的孤單狀況下,你的腦袋是否也受到了影響? 圖/BOB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同學們是否曾想過,保持社交距離及自主健康管理造成的孤單狀況下,你的腦袋是否也受到了影響? 圖/BOB

文/牆編(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研究員)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同學們是否曾想過,保持社交距離及自主健康管理造成的孤單狀況下,你的腦袋是否也受到了影響?德國普朗克研究院(1Max Planck Institute)院長,神經生理學家艾琳·舒曼教授(Erin Schuman)發現,斑馬魚藉由機械感覺(machano-sense)來探測水流,進而感知其他魚的存在,並且啟動腦中神經肽的表現。

不同的社交狀況,能造成動物長久行為的改變。比如說,社交孤立,能摧毀一個人或其他動物,包括了水裡游的斑馬魚。動物腦袋到底如何去感受社交環境?有哪些基因參與其中,直到現在,科學家都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艾琳教授的研究生,安納瑟(Lukas Anneser)博士,將斑馬魚分為單獨飼養組、群體飼養組,並以RNA定序的方式,測量數千個神經基因的表現量,試著找出答案。

發現社交賀爾蒙

安納瑟博士發現,數個基因在斑馬魚處於社交孤獨的狀態時,有不同的表現量。其中一個是副甲狀腺素2號(pth2)。有趣的是,科學界到現在其實還不知道pth2在腦袋裡,到底能做出什麼功能蛋白。

在斑馬魚單獨飼養的時候,其pth2的RNA量幾乎是零;但一進入有其他斑馬魚存在的環境,pth2量就會開始提升,而且還隨著環境中,個體密度增加而節節高升,就像溫度計的讀數一樣,真叫人驚訝。安納瑟博士說,只要把獨處的斑馬魚,放到群體飼養的斑馬魚缸裡,和伙伴們一起游個30分鐘,斑馬魚腦中pth2的濃度就能有顯著的提升。12小時後,這隻以前很孤單的斑馬魚,就能有和同伴同樣濃度的pth2 。

這又強又快的反應變化,是科學家所沒有預期到的,這也代表著基因表現和環境之間有很緊密的關係。那動物們又是用什麼感知形式來探測其他伙伴,進而改變基因表現的呢?艾琳教授表示,研究團隊發現斑馬魚不是用看的,不是用嘗的,也不是用聞的,而是用機械感知來感受鄰居的存在。他們真的是用「感覺」的,來感受其他斑馬魚游泳造成的物理力量。

攪拌水製造假象

魚類運用位在身體水平中線的側線(lateral line)來感知水的運動。艾琳教授研究團隊,試著去除獨居的斑馬魚側線功能,發現這隻可憐的斑馬魚,就算在魚群中生活,也無法恢復腦中pth2的表現。然而在獨居斑馬魚的缸子裡,若是製造一點波動,模彷其他斑馬魚游泳產生的水流,此時能發現就算是獨居的斑馬魚腦中,其pth2量也有明顯的提升(有點好騙…… )。

在艾琳教授的努力之下,開創了神經細胞裡,區域轉譯(local translation)的研究領域。除此之外,艾琳教授還致力於倡議女性參與研究,提升普朗克研究院的女性領導者比率。2018年,艾琳教授因其於教學、指導和倡議等多方成就,獲頒美國神經科學學會的終生成就獎。不知道以後科學家是否會製造「抗孤獨藥」出來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