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同學們是否曾想過,保持社交距離及自主健康管理造成的孤單狀況下,你的腦袋是否也受到了影響?
圖/BOB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同學們是否曾想過,保持社交距離及自主健康管理造成的孤單狀況下,你的腦袋是否也受到了影響?
圖/BOB
文/牆編(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研究員)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同學們是否曾想過,保持社交距離及自主健康管理造成的孤單狀況下,你的腦袋是否也受到了影響?德國普朗克研究院(1Max Planck Institute)院長,神經生理學家艾琳·舒曼教授(Erin Schuman)發現,斑馬魚藉由機械感覺(machano-sense)來探測水流,進而感知其他魚的存在,並且啟動腦中神經肽的表現。
不同的社交狀況,能造成動物長久行為的改變。比如說,社交孤立,能摧毀一個人或其他動物,包括了水裡游的斑馬魚。動物腦袋到底如何去感受社交環境?有哪些基因參與其中,直到現在,科學家都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艾琳教授的研究生,安納瑟(Lukas Anneser)博士,將斑馬魚分為單獨飼養組、群體飼養組,並以RNA定序的方式,測量數千個神經基因的表現量,試著找出答案。
發現社交賀爾蒙
安納瑟博士發現,數個基因在斑馬魚處於社交孤獨的狀態時,有不同的表現量。其中一個是副甲狀腺素2號(pth2)。有趣的是,科學界到現在其實還不知道pth2在腦袋裡,到底能做出什麼功能蛋白。
在斑馬魚單獨飼養的時候,其pth2的RNA量幾乎是零;但一進入有其他斑馬魚存在的環境,pth2量就會開始提升,而且還隨著環境中,個體密度增加而節節高升,就像溫度計的讀數一樣,真叫人驚訝。安納瑟博士說,只要把獨處的斑馬魚,放到群體飼養的斑馬魚缸裡,和伙伴們一起游個30分鐘,斑馬魚腦中pth2的濃度就能有顯著的提升。12小時後,這隻以前很孤單的斑馬魚,就能有和同伴同樣濃度的pth2 。
這又強又快的反應變化,是科學家所沒有預期到的,這也代表著基因表現和環境之間有很緊密的關係。那動物們又是用什麼感知形式來探測其他伙伴,進而改變基因表現的呢?艾琳教授表示,研究團隊發現斑馬魚不是用看的,不是用嘗的,也不是用聞的,而是用機械感知來感受鄰居的存在。他們真的是用「感覺」的,來感受其他斑馬魚游泳造成的物理力量。
攪拌水製造假象
魚類運用位在身體水平中線的側線(lateral line)來感知水的運動。艾琳教授研究團隊,試著去除獨居的斑馬魚側線功能,發現這隻可憐的斑馬魚,就算在魚群中生活,也無法恢復腦中pth2的表現。然而在獨居斑馬魚的缸子裡,若是製造一點波動,模彷其他斑馬魚游泳產生的水流,此時能發現就算是獨居的斑馬魚腦中,其pth2量也有明顯的提升(有點好騙…… )。
在艾琳教授的努力之下,開創了神經細胞裡,區域轉譯(local translation)的研究領域。除此之外,艾琳教授還致力於倡議女性參與研究,提升普朗克研究院的女性領導者比率。2018年,艾琳教授因其於教學、指導和倡議等多方成就,獲頒美國神經科學學會的終生成就獎。不知道以後科學家是否會製造「抗孤獨藥」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