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hotoAC
文/鹿鳴
在這個感念父愛的父親節,緬懷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如父親守護家庭一樣,以「天下為公」的精神,創建中華民國,為國家與人民鋪出自由民主的道路。
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
清朝出生的孫文,號逸仙,在日本宣傳革命時以中山樵自稱,於是被稱為中山先生。1894年創立興中會革命救國。1905年成立同盟會以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為建國理想。十次失敗,第十一次武昌起義於1911年10月10日告終成功,是辛亥革命。
中山先生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訂為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開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誕生。民國12年元旦,中山先生闡述三民主義是立國根本,制度綱領是五權憲法,冀望民治能步入正軌。民國29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國父把古籍中〈禮運大同篇〉的全民參與、福利共享、追求公義「天下為公」的理想,融入政治理念,落實在現代制度——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建立自信、團結的國家,不被外國欺壓,更要濟弱扶傾。
民權主義:五權憲法——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相互制衡。權能區分——人民當家作主,擁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大權利。
民生主義: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民眾的生命都受到照顧,享有尊嚴。
這些寫進憲法,是國父希望人民能真正有幸福,「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每個人被政府照顧,還能參與社會、改變未來,享有並彰顯社會公義。中山先生說:「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且「人民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
天下為公 實踐中華
不僅政府給人民什麼,人民還能決定什麼——國父的理想「天下為公」,還在中華民國持續實踐。
中華民國有公民教育,人民從家庭、生活、政治、法律、經濟、全球關連等面向培養理解與找到認同,並取得政治與社會群體的權利及義務。民主社會需要每個成年與未成年人認識制度,然後使用它、守護它。
中山先生是行動派,勇於改變現狀更鍥而不捨,終於建立中華民國。效法國父,也從生活中當個有毅力的行動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