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山西皇城相府 300年傳奇往事

文/記者孫亮全 |2021.02.27
2969觀看次
字級
山西省陽城縣砥洎城。圖/新華社
郭峪古堡內的民宿。圖/新華社
皇城相府內依山而建的民居建築。圖/新華社
皇城相府內的建築群一角。圖/新華社

文/記者孫亮全

陳廷敬是康熙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閱官,輔佐康熙朝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代名相。他的故居,如今是5A級旅遊景區皇城相府。這個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的旅遊區,年接待遊客200多萬人。

早在先秦時期的《左傳》中,山西這片地域就被形容為「表裡山河」,內有高山,外有大河,山河天險作為屏障。

地處中國大陸第二級台地黃土高原東部的山西,其最東部是從東北方向延綿而來又向南延伸的太行山脈,西部是由北往南的呂梁山脈,「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呂梁」。在這兩條山脈之間是一連串從東北向西南伸展的斷陷盆地,汾河自北向南順流而下,呈現「兩山夾一川」的獨特地貌,而環護著這「兩山一川」的即是奔騰洶湧的黃河。

山西狹長的地塊,自北向南孕育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積澱。北出雁門關屬常年戰亂、胡漢交融的雁北,孕育出邊塞文化。幾與寧武關、雁門關、偏頭關「三關」同緯度的五台山,其佛教文化也以藏、漢融合著稱。中部太原盆地則以晉商的大院文化出名。南部臨汾盆地、運城盆地地處黃河中游流域,氣溫高、土地肥沃,孕育出黃河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初曙地」。

除了這些人們熟知的文化歷史外,鑲嵌在晉東南太行山區的一顆明珠卻經常被人忽略。在「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的晉商活躍在歷史舞台之前,山西的經濟中心出現在東南部沁河流域,當地商人被稱為「澤商」,挖煤冶鐵、種桑養蠶,簪纓世家、貨殖豪族屢見不鮮。

明清易代之際,災荒連年,豪族富戶為了自保,不得不築堡自防,他們修建了大量以防禦為先的宅院村落。這些文化遺存古堡群,現今被稱為沁河古堡群。

皇城相府、郭峪古城、天官王府、砥洎城、湘峪古堡、柳氏民居、竇莊古城……這些散落在沁河水系的獨具東方風韻的明清古堡,歷經數百年滄桑,歷經輝煌與衰落,再度被人們珍視,轉型再生,散發光芒,和居住其中的人們一起訴說著歷史變遷。

輔佐康熙朝半世紀

六十多歲的于小介在一九九八年搬出舊村時,一直住在祖輩相傳的舊屋。舊屋是陳廷敬相府的南書房,建於清朝。

陳廷敬即是那個擔任過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也是康熙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閱官,輔佐康熙朝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代名相。

陳廷敬的故居,如今是5A級旅遊景區皇城相府。這個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的旅遊區年接待遊客二百多萬人。

這是一處集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的建築群,原名「中道莊」,清代由康熙賜名並親筆御書「午亭山村」,後來因康熙皇帝兩次在此下榻,故名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建築群面積為六萬平方公尺,分內城、外城兩部分,內城是陳家人的居住地,始建於明崇禎五年(公元一六三二年),由八個互相聯通又相對獨立的四合院組成;外城是在內城基礎上擴建的,完工於康熙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年),共有院落十六座,房屋六百四十間。依山就勢,層樓疊院,十分壯觀,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入皇城正門,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牌坊。古時牌坊的種類有很多,常見的有貞節牌坊、功德牌坊及裝飾牌坊等。這座牌坊是用來記載功名祿位的功德牌坊,它真實地向人們展示著明、清時期陳氏家族的榮耀和輝煌。

正門上方刻有「冢宰總憲」四個大字。「冢宰」是百官之首的吏部尚書,「總憲」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負責監察百官。

在「冢宰總憲」最下方一格文字,從右往左下依次為:「戊戌科賜進士正一品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吏、戶、刑、工四部尚書,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陳廷敬。」

這是陳廷敬當時所任官職的具體名稱。清朝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陳廷敬曾在四部擔任最高職務尚書,並在禮部擔任左侍郎。清朝漢人不掌兵,陳廷敬在六部中的五部擔任要職,朝中的大小官職幾乎做遍,最後拜相入閣,足見其聲名顯赫。

而陳氏家族,也是科甲鼎盛,冠蓋如林,在二百六十年間培育出四十一位貢生、十九位舉人、九位進士、六位翰林、呈現「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和「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文化盛景。

皇城內的相府是一處三進的院子。相府前院為陳家的迎客廳,也是康熙下榻時接見文武百官的地方。相府中院的東房是陳廷敬的起居室,在他長達五十三年的京官生涯中,只回家三次,這裡就是他曾經居住的地方。相府後院原為陳廷敬的居所,康熙下榻後,正房成為皇帝下榻的行宮,因為皇帝住過,陳家人不再居住,到民國時期坍塌,陳氏後人翻新。

走到這裡,一個疑問不時冒出:是因為陳家人歷代做官,才修建了這麼大的宅子嗎?答案是否定的。陳家宅院從明宣德四年(公元一四二九年)修到了康熙三十八年(公元一六九九年),歷經了兩個朝代、近三百年。陳氏家族歷經從農到工、工到商、商到學,逐漸積澱而來。

陳家五代終出大官

晉城古稱澤州,陳氏祖先世居山西省澤州永義都天戶里,以牧羊耕田為生,耕讀傳家。二世陳林,遷至陽城縣郭峪村東北定居,陳林起初在窯上給人做長工,因腦子聰明被東家提升為帳房先生,發展到一定階段,陳家開始經營自己的「家族企業」。

積累財產之後,陳林終於將兒子培養成一個未入流的九品官,「陝西漢中府西鄉縣尉陳秀」。持續教育之下,陳家五世終於出了一個大官,明嘉靖年間(公元一五二二年~一五六六年),陳廷敬高祖父做了四品官,這是他們家的第一位進士,第二位進士則是陳廷敬的伯父,但這兩人之間又差了整整九十年。

由盛而衰再崛起

從歷史文化找出路

皇城村位於一個三面環山的小谷地,前面的樊溪河蜿蜒注入沁河。

在沁河兩岸,聳立著一座座古堡民居建築,氣勢恢宏,雄偉壯闊。由皇城相府、郭峪古城、天官王府、中莊布政李府、砥洎城、湘峪古堡、柳氏民居、竇莊古城等組成的沁河古堡群,集中分布在沁河流域中段,地跨沁水、陽城、澤州三縣,大多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形制獨特,功能齊備,展現了明清之際官宦豪宅和古城堡的建築特色。根據考證,在這二十公里的沁河兩岸就有古堡五十四座之多,現在保存完好的尚有十餘座。

「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發達的商貿經濟,讓澤州富戶大賈雲集,為沁河古堡群的出現奠定了經濟基礎。」石永樂說。

「富」為「學」奠定基礎。明清兩代山西籍進士數量是以往各朝代山西籍進士總量兩倍之多,其中十分之一來自晉城,有專家稱:「晉城的進士都是鐵鑄出來的。」

有女不嫁皇城男

然而,隨著歷史變遷,當地工商業開始衰落,山區河谷的交通優勢也變成劣勢,沁河古堡逐漸沒落,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皇城相府。

從明朝修到清朝,隨著皇城相府的逐漸沒落,生活在其中、約占七成的陳家後人,一度經歷困頓的生活。

從小在皇城村長大、七十二歲的郭太剛說,至一九五○年代,古城牆還能上去,但上面雜草叢生,隱約已經荒廢了。「『大躍進』時,村裡修食堂,把城牆拆了一部分,好在根基沒動。」

當時,「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的皇城村人,人均只有一畝多點的山地,產的糧食還糊不了口。「農業學大寨」時,他們把山上的樹全砍光,開出土地,還是不行。每個月「前十天吃啥有啥,中十天有啥吃啥,後十天吃啥沒啥」的皇城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窮村,甚至一度有「有女不嫁皇城男」的說法。

皇城村開始尋找新的出路,辦過服裝廠、小鐵廠、養殖場,但都沒有成功。上世紀末,正逢中國大陸旅遊業剛起步,經過一番討論和思考,皇城人最終把眼光瞄準了村裡那座有著四百年歷史的陳廷敬故居。

以皇城相府作為開端,當地開始打造旅遊產業。有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等頭銜的沁河古堡成了當地的「名片」和「搖錢樹」。陽城縣的全域旅遊有聲有色,每年遊客上千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人民幣一百四十多億元。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