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的故事 賀蘭山岩畫 文/記者趙倩 |2021.03.06 語音朗讀 212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岩畫專家學者參觀賀蘭山岩畫。圖/新華社 賀蘭山黑石峁岩畫位於寧夏石嘴山市附近的小棗溝,面積約1130平方公尺,海拔1430多公尺。圖/新華社 1989年寧夏新發現千餘幅賀蘭山岩畫,這是奔鹿圖(左上)。1989年發現的岩畫,左下為群羊圖,右為高簪人頭像拓片。圖/新華社 一名小學生在展示她描繪 的賀蘭山岩畫。圖/新華社岩畫專家在寧 夏賀蘭山黑石峁 觀看岩畫。圖/新華社 文/記者趙倩岩畫,被稱為「人類童年的語言」,早在文字產生之前就已出現,是古代先民利用石器、金屬器或礦物質顏料在岩石上製作的圖案作品。在寧夏賀蘭山東麓,有上萬幅描繪狩獵、祭祀、娛舞、爭戰等場景,以及動植物的圖案,匯集成了一座栩栩如生的「藝術畫廊」。賀蘭山岩畫不僅展示了古人的生活場景和情感需求,也為了解和研究古代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提供了史料。歲月失語惟石能言在賀蘭山岩畫景區一處距地面二十多公尺的岩石上,刻著一幅頭部有放射形線條,面部呈圓形,重環雙眼、長有睫毛的太陽畫像,它形似人臉,面朝東方,看上去很是威武。「這幅『太陽神』是賀蘭山岩畫的鎮山之作。在遠古時代,太陽高居天體之上,主宰萬物,所以人們特別信仰太陽,便把太陽人格化,以示對太陽的崇拜。」銀川市賀蘭山岩畫管理處副主任張建國說。作為中國北方岩畫的代表之一,賀蘭山岩畫在世界岩畫家族中有著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早在公元六世紀,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就有關賀蘭山岩畫的記載:「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其中「畫石山」即賀蘭山。直至一九八○年代,賀蘭山岩畫才被大量發現並公布於世。據初步調查,在賀蘭山東麓的四十八個山口中,有二十七個山口及山前洪積扇上分布著上萬幅古代岩畫。它們內容豐富,可大致歸為動物圖像、人面像、人體像、生活圖像、符號和幾何圖案等幾大類,世界性的岩畫題材幾乎在這一區域都能找到。除了題材豐富,分布集中且有大量人面像是賀蘭山岩畫最大的特色。「賀蘭山岩畫最突出的內容是人面像,這種人面像岩畫雖然在中國北方南方都有,可是都沒有像賀蘭山那麼集中,這一特點在世界岩畫界也是很突出的。」國際岩畫學權威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陳兆復曾這樣評價。「世界各地岩畫中不乏有表現太陽的岩畫,但『太陽神』把太陽和人的特徵相結合,使神靈與人靈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又在最大程度上體現了太陽與人的關係。」張建國說。雖然沒有文字,但生動形象的岩畫,彷彿是刻在石頭上的「百科全書」。著名作家馮驥才在看到雄渾壯闊、原始古樸的賀蘭山岩畫後,留下了「歲月失語,惟石能言」的感慨。多民族智慧的結晶被譽為「中國岩畫學之父」的蓋山林先生曾總結了岩畫斷代的十條依據,包括文獻記載、刻痕顏色、保存狀況、製作方法、藝術風格、岩畫題材等方法。據此,學者大致推斷賀蘭山岩畫在一萬年前至三千年前之間。「賀蘭山岩畫絕不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作品,它是集多個民族上下數千年甚至上萬年歷史形成的。」張建國說。因分散在山間岩石上,很多人一度認為多數岩畫是牧羊人的隨手之作。但經過多年研究,學者們更傾向於相信,岩畫是古人有意識、有目的的創作。張建國認為,無論從刻製岩畫的艱難程度,還是從岩畫的創作思惟來看,這些作品都不是牧羊人能夠勝任的。在硬度為六的長石石英雜砂岩上用石器磨製岩畫,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尤其是有些人面像經歷幾千年的風蝕剝化,刻槽仍深達一點五公分,這不是一個人在短期內輕易就能完成的。而且,從分布的位置也能看出古人創作岩畫時的「別有用心」。研究者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在岩畫分布最為集中的賀蘭口,岩畫大多出現在溝口兩側,但在泉水充足、山體石壁光滑圓潤、看起來更適合刻製岩畫的溝內,反而少有岩畫分布。「這充分說明古人作刻岩畫除了對環境及石質本身的要求,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要求。這也是很多岩畫會分布在粗糙的石面上、狹小的夾角中和不易發現的角落裡的原因。」張建國說。一九九六年,賀蘭山岩畫已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國際岩畫委員會列為非正式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更好地對其進行保護和研究,銀川市於二○○二年成立了賀蘭山岩畫管理處,並於二○○三年頒布實施了《銀川市賀蘭山岩畫保護條例》。人為破壞和自然風化搶救岩畫的生命人為破壞和自然風化是全世界範圍內岩畫保護面臨的兩大難題。而對於已經被作為重點保護對象的賀蘭山岩畫而言,自然風化也就成了最大的問題。為了加強對瀕危岩畫的保護,從二○○八年開始,賀蘭山岩畫管理處與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通過對岩畫進行病害分析,結合實驗室研究,最終決定採用灌漿、封護、清洗、加固等措施,解決岩畫石質文物脫落、裂隙、鬆動、苔蘚侵蝕等問題。「為了謹慎起見,我們只是選取了二十處風化較為嚴重的岩畫實施搶救性保護,目前來看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還需要長時間的監測觀察和研究。」張建國說,管理處目前正在賀蘭山岩畫遺址區設立環境監測站,採集岩畫自然風化因素數據,為進一步做好保護工作夯實科學的數據基礎。有專家預測,到本世紀末,世界範圍內四分之一的岩畫會完全消失。因此,要在研究岩畫病害、研發修復新材料的同時,盡可能全面地進行岩畫普查,做好紀錄、留檔,尤其要保存好影像資料。十幾年前,展開賀蘭山岩畫普查時技術手段比較落後,很多岩畫沒有留下圖片,定位比較模糊。「現在我們正在抓緊對賀蘭山岩畫進行複查,這一次將通過數位化的方式,把岩畫精準地定位,留下詳實的資料。」張建國說。 前一篇文章 微文創大翻轉 山西皇城相府 300年傳奇往事 下一篇文章 【微文創大翻轉】 雲南白族扎染 一針一線拉近生活距離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