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和平古鎮

文/記者孟昭麗、張華迎 |2021.02.20
1998觀看次
字級
遊客在和平古鎮的文創園區裡遊玩。 圖/新華社
和平古鎮街巷裡的油紙傘。 圖/新華社
和平古鎮裡的大夫第。 圖/新華社
一名小朋友在和平古鎮小街巷奔跑。圖/新華社
和平古鎮的和 平戲院一角。圖/新華社
遊客從和平 古鎮的譙樓進 入景區遊玩。圖/新華社

文/記者孟昭麗、張華迎

「一到這裡就感覺特別安靜,時間好像都變慢了。古宅、古樹、古巷、古井,仿若一幅恬淡清雅的山水畫。」多次到和平古鎮遊玩的劉文說,在古鎮的街頭走一走,聽一齣戲,看一場儺舞,不僅能感受到古鎮寧靜質樸的生活,更勾起了內心對「歲月靜好」的嚮往。

青磚琉瓦,雕梁畫棟,有進有廳,氣派非凡……走進和平古鎮,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一條長達六百公尺的青石板街貫穿南北,街巷兩側的數百棟明清古建築鱗次櫛比,處處散發著歲月沉澱的氣息。徜徉其間,古人的生活印記歷歷在目,彷彿讓人回到了那段塵封已久的舊時光。

地處閩北的邵武和平古鎮是中國大陸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4A級旅遊景區,擁有二百多棟明清民居建築,被業內人士譽為「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縱然如此,在城市化進程的衝擊下,曾因地理位置優勢而商貿發達、輝煌一時的和平古鎮,一度飽受「髒、亂、差」的困擾,陷入瀕臨破敗、蕭條的窘境。

但近年來,當地政府部門秉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對古鎮進行適度旅遊開發,不僅讓古樸幽靜的古鎮樣貌得以保留,也為這座千年古鎮注入了新的活力。

悠悠古鎮千年記憶

和平鎮建置始於唐朝,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和平,古亦作「禾坪」,取地勢平坦和盛產稻穀之意。歷史上入閩三道之一的古隘道——「愁思嶺」在和平鎮境內,中原人士多經此隘道進入福建,帶來中原文化,在八閩大地繁衍生息,開拓發展。

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和平成為閩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兵家要地和商貿集鎮。據《邵武文史資料選輯》記載,早在五代後唐天成元年(九二六年),和平就已形成街市,附近府縣和福州、江西等地都有大量客商前來進行紙業、筍乾、茶葉、糧食等商品貿易,故宋以後和平又被稱為「舊市街」。

直到晚清時期,和平的商貿和經濟還十分繁榮。因其主街是集市貿易街,每逢圩日(集市開市的日子)趕圩者達五六千人之眾,一度造成擁擠和秩序混亂的局面。清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為整頓集市秩序,當地官員曾對街道進行修整,並在舊市街口立禁碑:「此處狹窄,上下人多,兩邊不許堆積賣物,違者公罰。」

商業的繁榮帶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興盛。由後唐工部侍郎黃峭退隱後創辦的「和平書院」是閩北地區最早創建的書院之一,不僅在當地開創了宗族辦學的先河,更營造了和平千餘年來讀書求學、重視教育的氛圍。

「宋代理學家朱熹、楊時都曾在和平書院講學。」和平鎮前鎮長章錦華說,和平素有「進士之鄉」美譽,自開科取士以來,和平書院總共培養進士一百三十七名,明清時期的「貢士」、太學生更是不勝枚舉。

除了「和平書院」之外,時至今日,和平古鎮內還保存大量文物古蹟:有明末抗清軍事家袁崇煥題額的「聚奎塔」,有李、黃、廖三姓氏的五座「大夫第」,清朝乾隆年間設置的「縣丞署」舊址,以及岐山公祠、丁氏公祠、司馬第、天後宮、恩魁等二百多棟典型明清古民居建築群。

「和平古鎮的建築保留得不錯,整個建築格局,建築的風貌遺存基本完整,價值比較高,文化積澱深厚。」在走遍古鎮的每個角落後,歷史名城保護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說,和平古鎮擁有中國少有、保留數量最多的古民居群體,堪稱古建築的「活化石」。

不僅如此,和平鎮還是一個罕見的城堡式古鎮。據當地史料記載,明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年),為抵禦匪患,和平鎮建設了城堡,在東南西北四方都建有城牆,每座城門上還建有用於瞭望的譙樓。

「與官方修築的城牆不同,和平城堡是民間自發集資建造,城牆體就地取材以河卵石砌築,極富個性和特色。」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袁書琪說,城堡內的青石板主街和縱橫交錯的卵石巷道,加上星羅棋布的明清民居建築,形成一個城堡式的大村鎮,「村落整體性很強,全國罕見」。

保護意識逐步增強

往事越千年。伴隨陸路交通的日益便捷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和平古鎮慢慢繁華難續,一度歸於沉寂。

「二○○○年前後,大量的年輕人外出謀生,只有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在村裡。」和平鎮和平村原村支書湯司明說,彼時,由於年久失修,古鎮內一大批古建築瀕危,房前屋後更是垃圾遍布、汙水橫流。

為改善居住條件,一部分原住民選擇「逃」到外地,或去縣城置業,或移居搬到別處。

「當時大家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多數人守著老屋卻沒錢修繕,只能眼睜睜看著房子破敗下去。」回憶往昔,在古鎮經營游漿豆腐坊的「老和平」黃孝廉至今仍印象深刻:村裡幾乎看不到什麼年輕人,自家的豆腐愈來愈不好賣,不少臨街店鋪空置,就算能租出去,每月的租金不過人民幣三、四十元。

和黃孝廉一樣的老和平人,期盼著改變。

將供電、電視、通信等線纜下地,對古民居進行立面改造,重建南門譙樓,整修古街及巷道路面,修建汙水集中處理設施、遊客服務中心……為加快實現「旅遊興鎮」設想,編制規畫之餘,當地還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持續開展古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古民居收儲和修繕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為破解古民居保護缺乏傳統能工巧匠的問題,當地還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畫學院教授李湞等專家的指導下,組建了邵武市禾坪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古建築修繕工作。公司負責人賴建平說,自二○一三年成立以來,公司已成功對古鎮內的七十多棟古民居進行了修繕,並培養了數十位有志於從事古民居修繕的泥瓦工和木匠。

政府大力推動古鎮保護的同時,當地群眾對古民居的保護意識也正在逐步增強。

漫步古鎮,宗族祠堂、古宅隨處可見,整飭一新的黃氏大夫第、廖氏大夫第等古民居氣勢恢宏,風采不輸當年。村民黃賢文說,為了保護好古民居,一些村民紛紛自發捐款進行維護、修繕。「和平古鎮不僅僅是我們的家,更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產。守護好這裡的一磚一瓦,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人氣漸聚 古鎮慢慢復甦

在和平戲院觀賞、體驗儺舞表演;到和平書院聆聽、感受文化歷史;在縣丞署體驗清官斷案;品嘗鮮嫩可口的游漿豆腐;體驗插秧、拾稻、抓魚等農家生活……如今,和平古鎮的名氣愈來愈大,吸引八方遊客紛至沓來。

吳躍輝說,近年來,到和平古鎮旅遊的遊客數量呈逐年遞增態勢。二○一九年,通過自駕遊、團隊遊等方式來和平古鎮旅遊的遊客數量超過三十萬人次,為古鎮帶來了人民幣六百多萬元的門票收入。

「一到這裡就感覺特別安靜,時間好像都變慢了。古宅、古樹、古巷、古井,仿若一幅恬淡清雅的山水畫。」多次到和平古鎮遊玩的劉文說,在古鎮的街頭走一走,聽一齣戲,看一場儺舞,不僅能感受到古鎮寧靜質樸的生活,更勾起了內心對「歲月靜好」的嚮往。

遊客的到來,正在讓這座千年古鎮重新煥發出生機。

一些村民從旅遊業中獲得了工作機會。「這份職業既能宣傳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每個月又有四五千元(人民幣)的收入。」十八年前,黃學義放棄竹製品企業車間主任的工作,來到了和平古鎮景區當起導遊,如今已經擔任景區旅遊公司副總經理。「公司現有四十多名員工,絕大部分是本地人。」

一些村民則從旅遊業中分了一杯羹。「街上石板當鏡照,游漿豆腐百年酵。」清晨時分,穿過古鎮南門譙樓,踏著青石板和鵝卵石鋪成的古街,在巷子深處,游漿豆腐的芳香撲鼻而來。

「與鹵水豆腐不同,游漿豆腐不添加石膏或鹽滷,而是用陳漿作為酵母來製作。」作為和平游漿豆腐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八○後」的黃東華在繼承父親黃孝廉老手藝的同時,還將傳統製作技藝從後堂搬到前台,增加遊客的旅遊體驗,令許多遊客慕名而來。「銷量比以前翻了好幾番,月收入一萬多元(人民幣)不成問題。」

古鎮旅遊良好的發展態勢,也燃起了一些青年返鄉創業的熱情。四年前,看到古鎮變靚變美,不少遊客前來遊玩,在上海工作的危智誠馬上回到老家。幾年間,他流轉了一千多畝土地,搞起了農家樂、稻魚養殖、林下中藥材種植,年收入超過人民幣一百萬元。「家門口能創業、可致富,既幸福又溫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