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na:A Yak in the Classroom》是一部以不丹為背景的電影,節奏緩慢,平淡而樸實,鋪陳了一個高原文化,在那樣僻遠的山鄉,也不能免於受世界文化的衝激。
這樣的電影,故事簡單,明淨的背景夠強大,所以幾乎不需要任何技巧的堆砌與附加,亦淺淡震懾入於人心。
僻遠的山鄉,劇中反覆以一曲〈圓滿氂牛之歌〉串起一個動人的故事,與山民清亮嗓音相對的,是西方小酒館裡的喧譁氛圍。
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山,冬來冰雪封路,村民遺世獨立的生活形態,那是心靈純粹、無有染汙,最接近天的地方。在那樣的地方,景色的特質自顯殊異,但是安身立命,千載吟唱傳承下來的,是生命與生命的相依相待。其實,人與萬物,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合於自然之道,所有文化的原初何嘗不是如此。
片中被馴養的氂牛是高原文化的核心,冬天氂牛和人一樣也要養在室內,天寒地凍,牧牛人和氂牛的情感是很神聖的,緊密如同家人,只有單一的純良。
但是,相對的世界!每當村裡需要肉時,大家就會把氂牛聚集在一起,然後把繩索拋向空中,繩索落在哪頭氂牛身上,哪頭氂牛就做了祭獻。海拔五千公尺的孤村,這一幕只有天地,以山為證,是最令人傷心的時刻。
人與牛俱有宿命,戲裡簡單以言語敘說了這個故事。牧牛人要去遠地,購買食鹽添補生活所需,因於人與牛共同的業力牽引,繩索落在牧牛人最疼愛的氂牛身上。氂牛主人為他的氂牛唱著:
我因氂牛的愛得以存活,氂牛嚮往的是高山的青草和泉水……
實際上,牧牛人真正讚頌的是,宛若高山積雪、無瑕的山峰、冰雪映照著的那分單致的心。氂牛早上出去吃草,晚上會自動回來。歌詞結尾轉變成氂牛對牠主人的歌唱:
願我們的情誼直到永恆,不論此生、來世我都會回來,如同每個黃昏……
拉達氂牛的臉龐如此美麗,拉達氂牛是上天賜賞大地,無需告訴你,我將何去何從,我家在高原之上萬花之中……
氂牛是被馴養的牲畜,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因於奶、肉、馱物而「愛繫其頸」。在相對的世界裡,看一眼牛隻溫和的眼神,我們漢文化也有,氂牛的生命意涵根植在各種不同的文化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