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草(上) 文/凌拂 |2024.08.29 語音朗讀 57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獨憐幽草,愛草人別有一方尋思。圖/凌拂菁芳草。圖/凌拂路肩三角區,密匝匝野生一片長柄菊。圖/凌拂 文/凌拂芒種之日,窗外雨淅瀝淅瀝落,讀到韋應物「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這時節雨花連綿,最歡愉的便是昂然滋長的蔓草了。農民曆上說,芒種雨水充沛乃豐收徵兆,稻已結種,穀生細芒,天氣漸感燠熱,溫溼度高正是秋季作物最適當的播種時機。生機乃希望起始,植物沒入土裡的根系飽潤水分,萬物攢動農作繁忙的季節,寒山有詩「草生芒種後,葉落立秋前」,草生幾許?草勢凶凶。 古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愛草呢?閑野自如,愛草的世人也不少。我有一惜憐幽草的方外法師,也如陶淵明、也如周敦頤,愛菊愛蓮亦愛草成痴。草色入眼,便感生土地盎然澎湃的生機,不以人類角度為眼,無論滄海桑田,千百年來草都是細小而深邃的存在。「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雅之心,愛與慈是累生宿習,每看到七橫八豎被削剪打亂的草地,不免悵惋!嗅聞著幽幽散發的草青味,拂曉才看到的一片盎然青蔥,傍晚還來不及往復就掃去了未竟的期待。隱微的自然之力繁茂伸展,嘆青青草色耐何總受人掌理。這切心我挺能相受。 一回穿過捷運高架橋墩,在劍潭青年中心多叉路口等紅燈的當下,路肩三角區,密匝匝野生一片長柄菊群落,六月的朝陽灑落一團金光悄悄,等紅燈的當下,欣悅觀賞小花繁茂,人潮車潮流汐,如是擁塞的衢道,留此洪荒,小小一片,宛然是個神話。黃昏返程,夕暉裡見人行道上盡是飛濺的碎草,我陡一慌,急驚莫不要那一片長柄菊群落就這般整片被削剪去了。嗒然奔馳,行道間只為探看早上沐浴在金光裡的長柄菊群落是否仍然安在。萬物總是為了符合人們的期待存在,如園藝、修剪、栽植、配種……。而物物各有其性,相較於花的華麗招展,人們很少提及不招引蜂蝶隱然的草族,石磊葛蔓,本自有其頑強存在的堅持能力。基於我們對草的輕沒,視而不見,潛在意識上一步跨過去,草,本然便是踩踏用的。何況栽樹、蒔花、種菜,時時打理荒穢,草只令人生恨。特別是草性既不彰顯又不受馴化,草的自由自在,在人類看來就是非時非地胡亂生長,無所為、無所不為的柔弱與強韌,簡直就是無法無天。我周邊有許多生性喜愛大自然,非科班的觀花愛草人,從生活入門,因於美感也因於好奇,從這些小草看大自然的深質與內涵,感觸心靈,浮生細節亦震盪啟迪了微觀的入門。關於了解自然,生態學大師伯恩德‧海恩利許(Bernd Heinrich)在其《荒野之心》序言裡說:「想要以科學方法深入研究,可能需要專業化;但專業化之後又會讓我們脫離了對世界的感受,使得研究和結論變得抽象。」人類面對大自然知識的認知帶來明晰,「原來如此」有著令人探知所以然的明白,但詩意與心靈的悸動時不時先於知識。何況,更有業餘愛好者因為興趣,懷有不可忽視的自發熱情,引其入勝的反而不是專業領域,對博物學累進出來的經驗,往往有著意想不到的驚人結果。一如彗星與超新星的發現,往往是天文學業餘愛好者觀測到的。獨憐幽草,愛草人別有一方尋思。特別是愛草之心的萌發不在學術與分類,浮生細節的沉醉更在獨自玩味,興趣與自發特好消磨,並且用來放空。我有一友人遷至郊山,蒔花、種果,現代人的夢。住都會時他就好此道,大型果木植在頂樓,回回見面都要殷殷為人導覽。十四樓高的樹莓紅豔多汁,十足是個天物。我嘗戲言那高樓宛然他的農莊。但他不擇野莽,不識猛草野蔓,只擇成株移植,年年坐享現成的果實,我難免也拿他認作是個已受馴化的園藝物種。但他買了一片荒山。孵夢萌芽夢便成真。他盤古開天般擘畫領地,開始區分取捨各式植木,從認識山黃麻、構樹、野桐、山棕等領地上的先驅植株入門,在自家土地上學技全憑感受。逐年整理下來,自家喜好便是自家面貌。小斜坡上的雜蔓拔除了五節芒、咸豐草等,清一色只留假蹄蓋蕨;這最易被當作雜草的蕨類,重重疊疊迎風扶搖,坡面上重複又重複的蕨葉像圖案一般錯落,宛如會動的畫幅。園庭路徑全是菁芳草,清新油綠,果樹下也拿它當地毯。我說這菁芳草賤生賤長,女主人喜滋滋回應:「就好看啊!」正是對植物的感受在先,其餘認知在後。爾後再去,隨主人繞行,小山徑上點名了清麗含蓄的燈稱花,以及沼生金鈕釦、海金沙、小烏蕨、竹葉菜、魚腥草、鵝兒腸、懸鉤子、華八仙……,每一個名字背後都串連了一個地景;有著和生態相關的光照、乾溼度等等,林林總總,全是低海拔小山的林緣植物。這個不識野物的主人,日理荒穢,由此與大地有了親近的接觸,深深感知小花蔓澤蘭莖節的根系看似柔弱,其實竄伸、攀附,每個根節上密生的鬚根強悍堅韌凶凶如獠牙。從醉心園藝日漸因野蔓而貼近大地,四季更迭中,與人交換花間來去的大鳳蝶、青斑蝶、水青蛾……,以及夜間飛掠頂梢的大赤鼯鼠……。感知鑿開了一座原來未知的黑洞,日漸累聚的經驗與知識,可能激發隱藏深處的熱情和更緻密的思維與興趣,這無疑是一種擴大,縱小我亦有其豐富的意涵。外行原來始於生性喜愛植花弄果,進而多識蟲魚鳥獸之名,更而推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老子觀上善若水;蘇東坡觀天地之變與不變,造物者的無盡藏,皆因身在其中,幽獨於對世界的感受在先。 前一篇文章 【7-8月主題徵文 父親】老爸的字 下一篇文章 【阿三在美】冰火兩重天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十步芳草】茴香記 紅豔的故事【分享時刻】報頭下的幸福咒語【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詩】海天合抱的課題【詩】凋落的聲音二重奏 作者其他文章刈草(下)黑冠麻鷺 (下)黑冠麻鷺(上)【沒有雜草】乍現一株高粱【沒有雜草】類雛菊飛蓬【沒有雜草】《詩經》裡的那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