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湖口老街

文/鄧榮坤 |2021.01.26
3909觀看次
字級
湖口老街一景。 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走過位於楊梅西方,是南窩、羊喜窩、糞箕窩三座小丘陵環繞的盆地─大窩口。窩,是兩座山中間,三面封閉,只有一面開口,有河水流出的地形,而湖口是哪一個湖泊的入口?這座湖有多大?緩步走過曾經風華過的湖口老街,已經看不到任何關於湖泊的痕跡。雖然如此,仍無減大湖口的古樸之美!

一八八七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曾經在這裡設站,如今,隨著鐵道路線的遷移,商業凋零,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人口密集的村莊,也是清朝與日據時期的地方行政中心。當時鐵道路線從基隆經楊梅至大湖口後,往紅毛田的方向駛去。紅毛田,是竹北的舊地名,荷蘭人占領台灣時,曾經在這一帶屯田耕作,以供養軍隊,因此當地人稱為紅毛田;而鐵路設計之初,當時的大湖口火車站房每天有六班車往返於基隆、新竹之間,每天載客量約四百人。由於生活貧瘠,捨得花錢買票搭乘火車的人,多數是生活還過得去的生意人,一般靠著耕種幾分地過日子的農民村婦,颳風下雨上街都選擇步行。而長久赤足走過廝守的土地而留下了厚繭,也讓兩條腿更習慣於翻山越嶺,習慣於堅持過苦日子的生活。

當時燃燒著煤炭的火車,磨磨蹭蹭從楊梅到紅毛田,一路上,穿越稻田與丘陵而去,遠望猶如一條黑色蜈蚣貼著地面,緩緩爬行。由於必須仰賴炭火燃燒作為推進的動力,加上這一段路的坡度陡了些,火車行經此處,必須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開上去,加上路基不太穩固,許多傷亡的悲劇就在瞬間的驚呼聲中發生。傷亡的悲劇多了,搭乘火車的人少了,已相當認命的的販夫走卒,看見火車從很遠的地方駛過來,常會躲得遠遠的,深怕有所閃失而遭受波及。經過審慎評估後,放棄了老街原有的車站,把鐵軌拉直,路線就是現在的楊梅、富岡、湖口、新豐、竹北、新竹……一路往南台灣的方向直奔而去。

目前的大湖口街有三條,包含街頭、橫街、新街,其中,街頭最早建立,其次是橫街,而最晚興建的新街,即是湖口老街;原來設置於老湖口的機關,開始往新湖口的方向移動,留下來的人獨自廝守著這裡的每一寸歲月,一如老街另一頭歷史久遠的三元宮,於老街興盛時一直是做生意的好地點,香火鼎盛。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老街成為方圓百里的居民到這裡走動的市集。除了布店,還有賣糖、賣糕餅、賣茶葉、賣雜糧、中藥行等,尤其是車站附近聚集了許多擔挑著農產品兜售的小販,熱鬧的景象還一直存留在老一輩人的心中。

湖口老街長約三百公尺,街道寬約十公尺,整體顯得寬敞又乾淨。老街旁,造型特殊的天主教堂曾經是大湖口車站所在地。鐵道遷移,車站拆除後,興建了天主教堂,如今,教堂已經沒有神父留守,也沒有排著長隊伍等著領麵粉與救濟物資的群眾。神父與牧師離開了湖口,教堂慢慢蛻變為民眾活動與展覽的場所,而挑高地基的設計、紅色的莊嚴大門、兩排昇高的樓梯、拔尖十字架的宗教特徵,和老街屋舍的和洋混合風格,共同記錄著湖口的變遷歷史!

在教堂附近逗留,眼眸迅速被一片竹林所吸引,雖然昔日的鐵道、月台與鐵軌的痕跡於竹林中若隱若現,卻很難想像它曾經擁有過的繁榮景象;而老街後方的山窩裡曾經有一個軍營,戲院還沒拆除的日子,軍人們休假時沒有地方去,經常買了一張票在電影院裡消磨著青春與鄉愁。如今,蹀踱於老街,人來人往的熱絡已經無法重現,但那分曾經在這片土地留下的暖意,依然在心頭漾盪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