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葫蘆妙饌有乾坤

文/朱振藩 |2021.01.18
747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當真相未明前,不知對方意向,就會冒出「不知葫蘆裡賣什麼膏藥」的想頭。究其實,葫蘆只是統稱。清代名著《隨息居飲食譜》中,其「瓠」條下,稱「亦作壼盧,俗作葫蘆,一名瓠瓜,俗呼蒲蘆」。

按:瓠為陶宏景本草所名,本名應叫壺盧。李時珍《本草綱目》衍伸其義,曰:「壺,酒器也;盧,飲器也。此物各象其形,又可為酒、飯之器,因此名之,俗作葫蘆者非矣。葫乃蒜名,蘆乃葦屬。」

早在唐、宋之時,「假」菜大為盛行,不但以假亂真,而且「假作真時真亦假」,此中大有趣味,且為諸君道來。

基本上,瓠瓜屬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蔓生性草木植物。此屬本種為葫蘆,細腰大腹,瓠瓜乃其變種之一,又稱扁蒲、葫子、天瓜等。蒲果長圓筒形,綠白色,中國自古栽培,文字記載首見於《詩經》,云:「甘瓠累累」;「幡幡瓠葉,采之亨(烹)之」。當下台灣所出產的牛腿蒲與浙江的早蒲、山東濟南的長蒲、江西南豐的甜葫蘆齊名,乃一款不可多得的良種。肉色潔白,質地柔嫩,味清而爽,適合製湯,葷素皆宜,每食而甘之。在我所吃過的素料中,有以瓠瓜燒豆腐、香菇、蠶豆瓣、粉絲等,是妙不可言的雋品。

而在中國飲食史上最有名的「假」菜,乃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一書所載的「假煎肉」。它用瓠與麩一同製作,別出心裁,挺有意思。

此菜在製作時,將瓠與麩整治後,再把兩者薄切,「各和以料煎。麩以油浸煎,瓠以肉脂(可改用素油,最宜用苦茶油)煎,加蔥、椒、油、酒共炒。瓠與麩不惟(即不僅)如肉(像肉一樣),其味亦無辨者。」說穿了,這款「假煎肉」,不光形狀類似,而且滋味特佳。

文中所謂的麩,即是麵筋統稱,包括油麵筋、水麵筋、烤麩在內。蔥乃江南盛產的小蔥,椒指的是花椒,酒當然是黃酒啦!我曾請人製作,用的是油麵筋。瓠瓜像肥肉,麩則有如精肉,錯落其間,黃白混同,入口細腴柔滑,隱有清香泛出,真是素料葷做的雋品也。

這道菜的發明人,應是何鑄或其廚師。何為徽宗朝進士,累遷御史中丞。生平孝友廉儉,居無定所,常寓佛寺。他是吳中貴家,「而喜與山林朋友嗜此清味,賢矣」。他還有個雅興,「常作小青錦屏風,烏木瓶簪,古梅枝綴象,生梅數花置座右,欲左右未嘗忘梅。」既重現室內擺設,亦講究插花藝術,充滿著禪機和意境。

某夜,林洪與孫貴蕃、施游心等人成為座上賓,聚會時,吟詩唱和,分題定韻賦詞。林洪分到的詞牌,為心字〈戀繡衾〉。他即席云:「冰肌生怕雪來禁,翠瓶前,短瓶滿簪。真個是,疏枝瘦,認花兒不要浪吟。等閒蜂蝶都休惹。暗香(指梅花)來時借水沉。既得個廝偎伴任風雪。」當時在座諸公,都從「心」字賦詞,每人皆寫得比我好,只是忘其詞矣。眷顧之情,溢於言表。

「假」菜每用素材(或料)葷做,雖似畫餅充飢,曾為素菜主流,其高妙精采處,令人讚歎再三。「假煎肉」境界更高,搭配著整體氛圍,尤值得記上一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