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嗜欲成禍

文/嚴陽 |2021.01.19
1702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他之所以能夠留名青史,與他身邊擁有不少賢臣有關。如在「定天下」的過程中,有房玄齡的鼎力相助;「坐江山」之時,則有魏徵時常在其左右提醒。與此同時,我們不能不提的是,太宗本身能夠從對既往的歷史汲取經驗教訓,作為今日之鏡鑒,也是原因之一。

在唐代史學家吳兢所撰《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中,唐太宗有關「嗜欲成禍」的一段語錄讓人印象深刻,原文如下: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

唐太宗這段話,首先強調了「存百姓」──亦即讓老百姓有好日子過的重要性。而這道理再明白不過了:帝王如舟,老百姓是承載帝王之舟的水,如果他們出了問題,帝王同樣也會出問題。所以,損害他們就如同割下大腿的肉來滿足口腹之欲,肚子飽了但人也死了。因此,要想天下安定,國君就必須端正自身的行為。所以,唐太宗認為,傷害帝王的往往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其自身過度追求眼耳口鼻等感官的享受所引發。

除去感官的欲望,還有一些屬於「非物質」的欲望也不能忽視,比如,依仗國力的強大,試圖稱霸天下,進而窮兵黷武,使得老百姓沒有安寧之日等,而這方面,在唐朝之前已有前車之鑒,如漢武帝即是一例。

在此,唐太宗關注的重點,在於國君應該適時收斂自己的享受欲望,他對於「嗜欲」可能造成的後果,也有著深刻的認識,而這樣的結局,並非唐太宗所希望看到的。因此,他與大臣們時常就這些問題展開深入探討,並認真聽取魏徵等人的意見與建議。如魏徵在他的〈諫太宗十思疏〉中,就用「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作為國君,在遇到想要的東西時,就要思考知足常樂的道理,自我約束),對於唐太宗的觀點予以積極呼應。

國君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人的種種欲望,對於聲色犬馬之類難免心馳神往。一個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國君,他們在物質之外,又有「非物質」的某些欲望,比如,希望國家更強大,甚至能夠讓「八方來朝」,這些欲念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將來可能對國家、百姓釀成大禍。

對老百姓來說,太平安定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國君個人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不是切合實際?以及在什麼時間節點予以推進與實現?則是應該慎重考慮的事。否則,有可能如漢武帝一般,即便是晚年以「罪己詔」的方式檢討自己,但給老百姓造成的苦難,已經無法挽回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