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 台灣第一台電腦

文/王文隆 |2021.01.13
7587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當前台灣最重要的產業,要屬高科技產業為最,他們是穩固台灣經濟發展的礎石,也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動力。無論是代工生產、研發設計或組裝銷售,高科技產業匯聚的科學園區,每年都為台灣賺取了為數龐大的外匯,許多品牌不僅在台灣家喻戶曉,在國際間也是名聲響噹噹,個個都是台灣之光。

其中,值得矚目的也包括了台灣的電腦產業。依據《經濟日報》報導指出,二○一九年台灣的筆電出貨量達一.三億台,占全球比例超過七成,桌上型電腦出貨量約五千萬台,占全球比例約近六成。如果沒有台灣的代工產業,全球的電腦供應都會出現問題。然而,第一台在台灣出現的電腦,並不是台灣組裝,而是由美國運來的。

電腦的研發最早在美國,其英文原詞「computer」,指的是從事資料計算的人,因此電腦也被稱為計算機。一九四○年代,出現了由真空管為基底的計算機,並於一九五一年完成了能量產的旋風計算機(Whirlwind)。這樣的計算機要用上五千支真空管才能運行,因此體量巨大,且相當沉重。

美國著名家電製造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BM)為最早的電腦製造商,其客戶遍及美國軍方與企業。由於一九五四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署,大量美軍部隊進駐台灣,IBM也隨著美軍的腳步踏入這座島嶼,一九五六年在台北成立分公司,負責來台美軍所攜IBM設備的保固與維修,並在隔一年,向台糖公司出售了首部電腦。

台糖公司成為台灣第一台電腦的採購者,實源於需要大量數據彙整的需求。一九五○年代的台灣,由政府推動的第一次進口替代才剛起步,輕工業的基礎很薄弱,出口賺取外匯,主要是憑藉農產品而非工業產品。在此情況下,日治時期便已經發展成熟的糖業、鳳梨、香蕉就成了出口賺取外匯的選擇。其中,以糖最為重要,平均年產能達七十餘萬噸,產量高居全球第二,貿易夥伴遍布世界,由於作帳計算的工程浩大,便需要更為先進的設備,取代大量的人力與紙張,因而引進了全台灣第一台電腦。

當時的電腦體積很大,雖有簡單的黑白顯示器但沒有鍵盤,也沒有磁帶與磁碟片,舉凡數字、資訊的輸入,都得仰賴打孔的紙卡或紙帶,配合打孔卡機(Punched Card Machine,簡稱PCM)讀取,才能促成人與機器間的溝通,也才能運作電腦工作。

打孔卡機十分精密,其體積龐大且相當笨重,在輸運途中,絕不能有劇烈搖晃,否則將損害機體,使得電腦無法操作。當時,台北街頭並沒有穩定性足夠的汽車可供載運,為了使打孔卡機得以安全地遷移,便以鄉間常見的牛車為介,以「牛步」緩行的方式,將電腦搬進了台糖公司,成就了一幅傳統運具與現代科技交融的有趣畫面。

時過境遷,這一部台糖使用過的電腦,早已不復存在,而IBM也在數年前將它的電腦業務分割劃出,出售給其他公司經營。在當前這個日新月異的N倍速時代中,科技的突飛猛進,即便小如隨身攜帶的手機,其功能早已強過當年的電腦。

現在的3C產品與電腦設備,除了用於工作之外,更多的可能是娛樂的功能,諸如上網、聊天、影視與遊戲,或許才是當前民眾使用電腦的主要需求。電腦也不再僅僅是一台「計算機」,而是成了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工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