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生於馬來西亞,1978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圖/法鼓文化出版
文/釋繼程
在靜態用功不斷地深入時,身心慢慢地凝聚,就會處於一種安定清明的狀態。
深入就能夠達到。默照同時,統一的運作,內在的作用,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這是心本然性的作用。顯現在外的,也是一種安定和清明,心也比較能夠隨時專注,對外境也能清楚地覺照。
六根的作用,處在安定,比較敏銳覺照的狀態。在觸到一切境的時候,就是一種直覺直觀的作用。所觀到的,都是當下的因緣,心就能夠很安定,因為不停在過去,不追逐未來。在現在不斷流動的當下,就能夠時時安住,同時又不停駐在任何一個點。
心比較內層的作用,對心念的生生滅滅,也一樣敏銳的直覺。妄念中有過去現在未來。種種的作用,心沒有停在任何一個點,卻同時非常清楚地覺照。
處在這種狀態,如果是在靜坐中,就可以止於一境,或者深入禪定的工夫;如果是處在動態中,就能夠時時保持身心統一的狀態。
如果我們用功,能夠處於這樣的狀態,在生活上,就有了很多的自在,因為不再受制於許許多多的束縛,心也不再被過去未來種種的念和作用,煩擾惱亂。
靜態中,因為止於定境,所以心就會有一種安定寧靜又清明的喜悅。這種輕安境,是很多人會染著的。可能有一些人在修行時,也在追逐這種喜樂,一旦修到了,就容易耽於這種禪定的喜樂境。
這個時候,身體的輕安,也是一種生理上的樂受。對樂有所追逐的人,就會停駐在這種現法樂,甚至長期只注意定,乃至深定,而不能捨離。那對動態的生活,會產生一種厭離的心理,會盡量逃避現實的生活。
如果用上了這樣的工夫,可以將它轉化到動態中,讓生理心理都保持在統一、默照同時運作的工夫,回到現實生活。以這樣工夫來面對應對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保持在直覺直觀的狀態,就能夠解除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因為在這種狀態去觀或直覺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就不會停滯,就不會被束縛,而能夠比較自由地讓心在流動中去應對也正在流動中一切的現象。
運用禪法於生活中
大乘的禪法到禪宗的盛行,就是這樣的一種工夫,能在現實生活中直接面對生活,依禪而應對的一種方式。
因此,中國的禪可以在生活中,去修去用。中國禪宗的禪師們每天都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禪的智慧,來處理生活中的種種事物。
這就是讓身心在不斷練習方法時,凝聚了專注和覺照,讓心本然性的默照可以同時統一地運行;靜態中用功,能夠保持,但不進入到比較深的禪定,去享受禪定的喜樂,避免耽染於這種喜樂,而不能背捨,才能在動態的生活中,應用它去處理種種事物和一些問題,讓現實生活的空間放大,有了更大的空間。
當然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與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不再煩擾內心,不再引發種種煩惱的作用。
這是我們靜態用功比較深層的體會,讓心和身時時處在安定,讓心覺照的作用內在分明,外在敏銳。如此身心的狀態,當然就能夠更好地應對和處理日常生活。
中國的禪法是能夠動靜一如,內外一致地運作。這是中國禪其中一個特色。
(摘自《拜佛禪》,法鼓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釋繼程
1955年生於馬來西亞,1978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大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著作甚豐:《小止觀講記》、《禪觀生死》、《禪心默照》等約七十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