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景 辛永勝 喚回鐵窗花的美感

文/胡雪綾 |2020.12.19
3996觀看次
字級
辛永勝(左)、楊朝景(右),志同道合揚名到國外。圖/林科呈
帶有年節氣氛的「春到」窗花。圖/老屋顏工作室提供
南布的布商公會圖騰。圖/老屋顏工作室提供
在日台一連出了5本書,帶動風潮。圖/老屋顏工作室提供
窗花文創商品,精緻又典雅。圖/老屋顏工作室提供
窗花文創商品,精緻又典雅。圖/老屋顏工作室提供
美麗的鐵窗花,述說一頁故事。圖/老屋顏工作室提供
據屋主表示:台灣第一支太陽眼鏡是他所設計的。圖/老屋顏工作室提供
古屋上的鐵窗,每層都不相同。圖為陳清吉洋樓。圖/老屋顏工作室提供

文/胡雪綾

台灣早年鐵工雖不值錢,但鐵工師傅卻將畢生浸潤的美感和技藝,留在家家戶戶的鐵窗上,儘管歲月流逝,風華不再,這些鐵窗花卻沒有淹沒在歷史洪流中,反而因為兩位年輕人的努力收集,再度喚醒人們記憶中的老屋容顏之美……

台灣近年掀起一股鐵窗花收集及賞析熱,短短5年間已出版5本關於鐵窗花的書籍,更帶動「老屋改造」、「老宅新生」、「廢墟復古」等美學社團成立,而帶動這股風潮的,便是目前居住在高雄的楊朝景、辛永勝──兩個198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

美的元素隱藏於民間

資訊工程背景出身的楊朝景,2010年在高雄,認識參加高雄貨櫃藝術節的北漂設計師辛永勝,由於兩人都喜愛台南的慢步調,時常相約造訪台南。不愛逛名勝景點的他們,經常遊走在巷弄間隨意拍照捕捉畫面,竟不可自拔的愛上既古典又創新的鐵窗花,便決定專心做好收集及推廣工作,於2013年成立「老屋顏」工作室。

「很多人常說:台灣的房子好醜!其實很多美好的元素,就隱藏在老房子中。」同樣熱愛攝影的兩人,在拍攝巷弄內的常民生活時,赫然發現:不少老房子都有手法類似、卻能展現各自奇趣的鐵窗花,儼然是一種台灣特有的街屋紋理。

楊朝景說,大街小巷各種樓層裡的「鐵窗花」,別有韻味,且具辨識性,還充滿台灣特色或家族傳承,讓人百看不厭,想一探究竟。「每片鐵窗的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才半年,他們找到上千種不同窗花,除了上網分享,也成立臉書粉絲團,沒想到回響超乎意料,網友不只按讚,還各自分享看過的鐵窗花,列出一堆值得走訪的老屋名單。

正反意見帶動成風潮

從此,兩人全台跑透透,甚至遠征離島、東南亞、日本,只要有類似的鐵窗花元素,便拍照研究,並敲門向屋主請教,先後蒐集數千種鐵窗花樣式。「剛開始在FB上分享,就一下子吸引來數萬人追蹤(目前11萬5000人),而每次街拍,更常被善意的屋主餵飽各式水果、飲料。」

楊朝景不否認,大多數網友會純欣賞,小部分則會直接吐槽:「鐵窗好醜,有什麼好看的?」「這東西會妨礙逃生,你知道會害死多少人嗎?」為了不給屋主帶來困擾,楊朝景和辛永勝在貼文時,都不會透露確切住址,舉辦城市踏查遊賞活動時,也不會透露屋主過多的訊息。

而最令「老屋顏」工作室感動的,便是許多成長於都會地區的年輕人,壓根沒看過老式鐵窗花,卻樂於和他們互動討論,逐漸形成輿論風潮,此起彼落的驚豔讚歎,如潮水般迅速刷屏,也吸引來出版社為他們分別在日本、台灣出版《老屋顏與鐵窗花:被遺忘的「台灣元素」》一系列書籍。

老建築舊元素新創意

「有些早已被淡忘的尋常小事,是我們一直想記錄的東西。」楊朝景感性的說。

從興趣出發累積了10年的成果,兩人除了收集及記錄鐵窗花,對於磨石子、水泥花磚……等舊式建築之美,也一併做了收集紀錄,並在採集多種圖案後,以鐵窗花圖案製成方巾、提袋、文具、明信片、杯墊……等文創商品,甚至設計成手機殼,賦予舊元素全新的面貌。

他們也曾設計App,讓使用者可以快速挑選喜歡的鐵窗花造型和欄杆設計,勾勒透天厝外觀,打造屬於自己的「老屋顏」。「其實這些東西並沒有消失,只要改變視角、多觀察,一定看得到!」楊朝景、辛永勝異口同聲地說。

每一扇窗都有故事

「鐵窗,是一種正在消逝中的台灣美學,有時這個月還看到的老屋,隔一陣子就因為老危改建或都市計畫,全部推平、灰飛煙滅,美好記憶走入歷史。」楊朝景記憶中,鐵窗花不僅是防盜設施,更是每棟建築的「個性化名片」,訴說不同的家族故事和設計語彙,從常見的幾何圖形,到富士山、花葉、水果、動物……還能凸顯屋主的職業、姓氏、信仰。

讓他們記憶深刻的一次經驗是,早在2013年,楊朝景便在台南新美街上一間復古餐廳的鐵窗花上,看到奇怪的圖騰,直到某天在餐廳網站上看到說明,才知道原來店外的鐵窗花圖案,是由2個字組成,「上半圈是台南的南,中間的字是布的篆體」,楊朝景這才了解,這間店過去是日治時期的布商公會辦公空間──「南」、「布」正是公會的縮寫。

當收集到特殊的圖樣,兩人也會試著敲門向屋主請教,進一步了解鐵窗花背後的故事。「有次在台南見到一戶民宅,有著透視感十足的眼鏡造型鐵窗花,起初以為是眼鏡行老闆的家,某天那戶人家的女兒,看見『老屋顏』臉書分享,來訊澄清他家並非開眼鏡行,而是因為爸爸曾任眼鏡公會顧問。」

後來雙方會面,屋主表示因一生從事眼鏡相關產業,因此將住家鐵窗花設計成眼鏡的圖案。

和歷史相遇巷弄間

據「老屋顏」工作室訪查指出,鐵窗花大概從1920年代傳入台灣,1950~70年代隨著經濟起飛而普及,當時新建房屋,幾乎都有兼具防盜功能與手工美感的鐵窗花,而且不只運用在門窗,包括欄杆、露台、通風孔,乃至於各種生活家具,都可以看得到類似的建築圖騰,傳達鐵工師傅的個人創意與鍛造手感。

可惜,到了「台灣錢淹腳目」的1980年代,硬度更高、樣式簡單、便於大量製造、保養負擔也少的不鏽鋼和鋁窗開始興起,讓傳統鐵窗花逐漸被遺忘。直到這幾年,才因為老建築的復古潮流重新被看見。

事實上,雖然鐵工師傅凋零不少,但這門技藝並未消失,只是建築市場缺乏使用誘因。「這幾年,拆的速度變快了。」辛永勝觀察,有些去過的老房子,再訪時已經被拆除或改建了,讓人唏噓不已。

不過,楊朝景解釋,他們並非抱著搶救心情,希望保留每棟老房子,「而是想把這些『記錄』下來!」讓大家知道曾有這樣的地方記憶和城市美學存在過。畢竟,鐵窗花藝術跟所在家戶有強烈連結,一旦分開,就失去了它的地緣情感和獨特性。

話雖如此,有一次兩人看到一間快拆除的廠房,建築立面上有相當特別的「跳舞」鐵窗花,他們試著聯繫,沒想到竟是知名的食品公司「黑橋牌」的產業,最後,業主不僅協助拆除,還願意轉贈給老屋顏工作室保存,讓兩人「感覺幸福」了好一陣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