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文/胡雪綾 |2025.04.26
761觀看次
字級
林育嫻在北歐森林中,領略陽光透過樹葉灑滿一身的幸福。圖/漫漫森林提供
林育嫻認為,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療癒師」。圖/漫漫森林提供
林育嫻從小就喜歡觀察自然、沉浸其中。 圖/漫漫森林提供
帶領學員和大自然重新找到身心靈的連結。圖/漫漫森林提供
在林保署網站中,林育嫻是第45號森療師。圖/漫漫森林提供
在香港甜品店打工,用杏仁糊、芝麻糊創作。圖/漫漫森林提供
打開五感體驗自然,再將感動加入創作,人人都是藝術家。圖/漫漫森林提供
於芬蘭駐村時,在大自然中留下倩影。圖/漫漫森林提供

文/胡雪綾

從小熱愛森林的林育嫻,感受到藝術、森林和生活無法分開,平日不只藉由繪畫、肢體、展覽、文字、服裝......來展現藝術創意和設計,甚至斜槓取得「森林療癒師」認證,將藝術活動、呼吸律動和森林的五感體驗結合在一起,每個月帶著民眾進行風格獨特的森林體驗活動……



台灣的林相得天獨厚,任何海拔的林木都鬱鬱蔥蔥,因此有許多熱愛森林,也喜歡帶人體驗林間美好的人,相繼取得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授予的「森林療癒師」證照。

「森林療癒師」從2021年3月推動認證以來,目前全台僅73人取得資格,原因即在於想要通過認證,必須先完成複雜的3階段課程。第一階段可以在線上上課,後面兩階段就必須紮紮實實的進行面對面學習及考核。

愛自然從小根植心中

現年24歲的林育嫻,目前在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就讀碩班,雖然大二報名森林療癒師研修課程時,知道可以分5年陸續完成,但她還是僅歷經3年、去年初就取得第45號「森林療癒師」證照。

「從小我讀的是體制外的華德福學校,課程有大量的散步、編織 、農耕、金工、木工、戲劇、身體力行和與森林自然接觸……我們還在學校的田地裡種植香茅,最後採收泡成香茅茶……另外,學校很鼓勵我們爬樹,家長來接孩子時,經常看到校園中的大樹上,掛滿一串串的小孩……」

憂心焦慮中看見曙光

高中時林育嫻選擇在家自學,四處摸索學瑜伽、學繪畫、學攝影……大學時透過特殊選才申請就讀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用人類學視角來研究台灣的人文知識,也繼續學陶藝、學草木染、學原民文化、學蓋自然建築、學當個校園記者……卻覺得自己像個無頭蒼蠅,甚至考慮休學……

某個從花蓮回到老家桃園的夜晚,林育嫻正為未來感到焦慮不安,無意間滑手機搜尋到林保署(當時為林務局)正在推動「森林療癒師」的培訓。儘管學費對於當時的她,是很大一筆金額,但看完培訓簡章,林育嫻卻立刻決定報名。

森療師包容所愛所學

「我感覺自己終於找到一個行業,能包容我過去所學、所喜愛的一切!」直到現在,林育嫻仍感覺自己無比幸運,能朝著夢想取得森療師認證,而這也直接引領她申請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強迫自己吸取更多跨領域藝術相關知識,成為更好的森療師,並且將森林療癒作為論文研究的方向。

去年10月,林育嫻更以碩二生身分獲選前往芬蘭Arteles創意中心成為「駐村藝術家」,這除了是對她的創作非常重要的肯定,也提供她領略難得的北歐森林、小溪、風聲、鳥語、雪地、植物……探索的機會,讓她有信心成為更好的森療師,帶領大家一起走入自然,分享這份幸福。

各具特色的五感體驗

「雖然媒體常從報酬的角度來介紹這個職業,但我相信森療師都是熱愛自然的人,才能把這個橋梁工作做好。」林育嫻目前很規律的,每個月帶領一團人到桃園或高雄附近的山林體驗,人數也限制在6~15人的小團體,希望學員間能有更多時間分享和照顧彼此感受。

常有人問林育嫻:「森林浴」和「森林療癒師」有什麼不同?

林育嫻說,兩者雖然同樣是走入森林進行五感體驗,但森林浴比較像是個人的隨性體驗,而森林療癒師則像是人和森林之間的橋梁,透過課程設計、專屬活動、依不同屬性團體需求規畫活動,帶著大家專注於當下,冥想、呼吸、芳療、健走、辨識動植物……

師法柯內爾連結森林

「我喜歡的方式是心流學習法,也是美國自然教育家約瑟夫.柯內爾提倡的戶外學習法。」林育嫻會先安排自由書寫、自然創作來喚醒成員的熱情;接著進行呼吸練習,幫大家找回身體感覺來培養專注;接著鼓勵大家去尋找並連結自己的「母樹」,最後,再整合當下各種感覺進行藝術創作。

「生命,原本就是一場充滿挑戰的創作。」林育嫻表示,通常到第3階段接觸自然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已經找到和環境連結的管道。「真正的『療癒師』其實是森林,森療師比較像是學員和森林之間的橋梁……」

找回美好純淨的本我

林育嫻常引導大家:在眼前幾十棵樹中,你覺得哪棵樹在呼喚你?想和你對話?你可以走過去和它抱抱、說話,聽聽樹枝、樹葉、樹幹、樹瘤、樹洞想告訴你什麼……也提醒:慢慢地走路、閉上眼聽風聲鳥鳴、用手掌感受樹皮的紋理、深深吸氣,感受樹木釋放的芳香分子、光腳踩踏草地或土地……

林育嫻發現,經過大自然一番洗滌,每個人都能暫時回到純淨的本我,也變成天生的藝術家,創作出非常有意境也有故事的作品,常讓她愛不釋手、拍照留存。



見證自然的安定力量

「我一直都喜歡森林,是森林療癒,讓我找到一條可以一直走下去的路。」從小林育嫻就喜歡自然環境,而且比起海,她更喜歡山,也喜歡泥土的味道、陽光穿過葉縫的光影、風輕輕吹動樹梢的聲音……

年幼時,林育嫻還不懂什麼叫「療癒」,只知道每次走進森林,心就會安靜下來。後來,接觸到「森林療癒」這個專業,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以來的感受,是有科學依據的。

林育嫻說,預防醫學早已證實:只要在森林中打開眼耳鼻舌+觸感等「五感」,就能在生理上改善認知功能、調降血壓、減緩心跳助長壽、提升免疫力及心血管功能、降低壓力荷爾蒙;心理上則能促進創造力、改善睡眠、穩定情緒、減輕焦慮和憂鬱。

所以每次帶民眾走進森林,林育嫻都會鼓勵大家與自然重新連結,在一片淺綠到濃綠的自然環境中,有意識地打開五感,感受陽光從枝葉縫隙灑下,腳下是鬆軟的苔蘚與落葉,嗅聞空氣中溫柔的木質香氣,呼吸不自覺變得深而慢……

「學習森林療癒後,我開始用更深入的角度去認識自然,也希望透過活動,讓更多人感受到森林的溫柔與力量。」林育嫻說,1980年代,日本開始提倡「森林浴」的療癒方式,希望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與自然連結的平衡點,而最終,日本也成為世界著名的長壽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