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29】隨堂開示錄 309

星雲大師 |2020.12.17
1597觀看次
字級
圖/黃華安
圖/黃華安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35

異中求同 同中存異──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 6-2

時間:2006年5月24日
地點: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會議廳

單國璽樞機主教:
第三、建孤兒院:社會上破碎的家庭愈來愈多,離婚的年輕人不願意帶孩子,這些小孩子假如不好好地照顧,沒有讓他們感覺到溫暖、關懷和愛,將來社會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就建一個孤兒院。
第四、建修道院:我也想建一個修道院,培植神職人員。
第五、牧靈中心:希望有一個牧靈中心,特別提供教友們、青年們的靈修、教育等。
因為有這樣的計畫,所以就買了二十八甲地。那是一個小山頭,可是,當正要開發的時候,恰巧遇到立法院的新法規,規定離水源一公里以內的地都不許開發。我們那裡離楠梓仙溪大約七百多公尺,所以就不能開發。後來政府的人雖也建議我先斬後奏,但是法律就是法律,假如真的不能,我們也不願意拎著頭去拚命;再說台灣就只有這麼點土地,人口一直在增長,法令遲早會變的。
三年前法令修正,假如土地開發不超過十公頃,當地的政府勘查後就可以批准。高雄縣因為有計畫要成為一個宗教的觀光聖地,包括佛教的佛光山、天主教的真福山、六龜一貫道的大道院,及甲仙基督教的錫安山。所以楊秋興縣長非常幫忙,很順利地變更土地,終於可以開始建設了。不過大寮研修院,因為它旁邊都蓋了大樓,從大樓上就可以看到裡面的一切,沒有隱私權,所以提早搬到萬金去了。以上是真福山開發計畫。
兩年前真福山動土的時候,第一批公開捐款的就是星雲大師。他去時帶了十萬元現金,後來許下五百萬。比大師早一點的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捐了五十萬美金,差不多一千多萬台幣,但他是私下捐的。很感謝兩位大師。
主持人:大師有很大的宏願,也是人間佛教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更是人間佛教的典型,請教大師,您是怎麼建佛光山的?您開發佛光山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形成人間佛教的典型?
大師:單樞機主教過去發願不做主教,我跟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在青少年的時候,發願不做寺廟的住持,也不建寺廟。過去有許多老法師看到我很年輕,也很努力,就預訂將來要授記我做他的寺廟住持,但我都不要。我寧可以做一個雲水僧,我也不做住持。為什麼呢?因為心中有一個念頭:我出家是「為了佛教」,不是為了做住持。如果做了一寺的住持,只能為一個寺廟服務,就不能為了佛教。那時候也不是真的懂,只不過覺得為了佛教應該不能受到限制。當時就想,為了佛教,我應該要讀書,應該發心勤勞,發願弘法利生,發心接引青年、度眾、辦學。
後來有一些年輕人想跟隨我出家,我當時沒有寺廟,不能養育他、教育他,所以我拒絕了。但是,之後情況慢慢改變,逼得我不得不重新考慮,必須要有一個地方辦教育。因此,我發心要為佛教建一座寺廟。建佛光山是為了辦教育,我做了幾年負責人以後,就趕快交出去了。現在佛光山在全世界有兩百多個別分院,沒有一間是登記在我的名下,統統都是大家的。
過去臨濟宗香嚴禪師說:「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人在世間不必留下什麼痕跡,在聲色以外,要找尋一個寄託的地方。
開創佛光山以後,不是我熱心推動,而是社會需要,或者是大眾鼓勵我、勉強我、逼著我向前走。所以我和單主教一樣,辦救濟院、育幼院、養老院,辦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這些都是眾人所成,我只是其中的一點影響力而已。我和樞機主教做這麼多相似的事情,我們雖然沒有用語言去溝通,內心應該是互相理解的。他建真福山,我祝福他能早日完成。(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