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危機,歐盟、英、日、韓等國紛紛提出二○五○年達成碳中和的目標與承諾,中國大陸預定二○六○年達成碳中和;而台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訂定的減碳時程與目標顯然落伍,跟不上國際趨勢,政府迄今沒有具體作為,讓台灣在這一波綠色振興風潮中失去先機。
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本世紀前二十年發生七千三百多起重大天然災害,比上一個二十年大增近一倍,造成一百二十三萬人死亡,經濟損失近三兆美元,主要歸因於氣候變遷。從加州、巴西、澳洲野火肆虐,到北極融冰、凍土層融化,大自然不斷向人類發出警訊。
受氣候變遷影響,台灣今年無颱風登陸,為五十六年來首見,也使得台灣在秋冬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嚴重乾旱,各地水庫水情吃緊。曾文、石門與翡翠等三大水庫九月的蓄水量降至五成以下,全台水庫存量創十七年新低。因應缺水問題,農委會宣布明年嘉南一期稻作休耕一點九萬公頃。學者指出,明年春雨不樂觀,乾旱可能成為新常態。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指出,今年台灣進入中度及強度等級反聖嬰現象,造成春季雨量偏少,明年春季雨量也不樂觀。預估未來二十年春季降雨量將減少百分之十三,連續乾旱的天數是現在的一點五倍,乾旱熱點出現在北部,明年石門、桃園地區農業缺水率可能超過四成,問題極為嚴重。
氣候變遷在台灣已是迫切的危機,農業首當其衝。去年出現暖冬,荔枝、龍眼產量減少七至八成,蜜蜂採不到花蜜,未來類似情況出現的機率會更高。明年若春雨不來,更將進一步衝擊稻作收成,引發糧食問題。
面對氣候危機,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氣候經濟時代來臨,歐盟訂定二○五○年達到碳中和目標,明年開始研擬碳關稅機制,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企業必須及早轉型朝向低碳經濟,否則將成為被懲罰的對象。
氣候危機是一個複雜的議題,牽涉到各個部會。聯合國氣候峰會在二○一五年十二月通過《巴黎氣候協定》,迄今將滿五周年,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民調顯示,八成國人不了解《巴黎氣候協定》的內容,僅一成受訪者可以正確回答。這個結果令人震驚與遺憾,或許台灣未能參與國際組織,民眾不關心長期的氣候問題;或許學校裡的課程未能與時俱進,學生們對國際上正在發生的氣候行動一知半解,也不知道應該在氣候危機上負起什麼責任。
台灣是個海島,受氣候變遷嚴重衝擊,綠色和平組織調查顯示,由於台灣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的兩倍,未來三十年若不積極減碳,海平面上升與風暴潮將衝擊六都二百九十萬人口,其中以新北市受影響最大,而總統府、立法院等重要機關可能泡在水裡。儘管不是聯合國成員,但也不該對氣候變遷無知無感;台灣是排碳大國,協助企業轉型邁向低碳經濟,必須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不能漠視氣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