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9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法華經觀世音菩薩 普門品講話 22 ╱第9章⑤╱

星雲大師 |2020.11.28
3334觀看次
字級
觀音菩薩像/統一新羅時期 韓國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文/星雲大師

觀音已達乘的極位,從真觀與清淨觀而觀眾生之時,都看作與諸佛同體。本是生在富貴之家,但因一念之差,致使家庭破落,流為乞丐,不能不更為生起無緣的大悲。從這本是無緣的大悲,所以眾生的生死也好,煩惱也好,生死不應該為生死,煩惱不應該為煩惱,想要度眾生而無眾生可度。

曾有人這樣問黃檗禪師:「諸佛如何行大慈悲?如何而為眾生說法?」

黃檗禪師回答道:

「諸佛行慈悲,因無緣故名大慈悲。慈,不應該看作有佛可成;悲,不應該看作有眾生可度。其所說法,無說,無示;其問法者,無問,無得。譬如幻師為幻人說法。」

這樣看來,一切眾生本來是同體的貴人,沒有應度的,也沒有應成的,如幻師對於幻人,如假說法,如假聽法。只因眾生從貴人之家迷失而出走,說法度眾生不過令其歸家。如此來看度眾生聽法,方是菩薩的廣大智慧觀。

這個生佛一如叫平等的智觀,以此度眾生,所以不是愛見大悲而是無緣大悲。

「悲觀」與「慈觀」,是從廣大智慧觀分出來的,拔眾生的苦是悲觀,與以真觀、清淨觀的至樂,使還諸佛同體的本家,是慈觀。

這個「慈」與「悲」,直是無緣大悲。

因此,觀世音菩薩,有著根本、後得二智,二利已經圓滿,所以要「常願常瞻仰」。常願大悲者的施救,常瞻仰大悲者的功德。

總而言之,真觀,是契證涅槃的根本智,從真觀中映現萬物而不染著,是清淨觀,次起生佛一如的是廣大智慧觀,即是無緣大悲的悲觀與慈觀。

「無垢清淨光」,是總合前面的五觀,五觀一一皆是無垢清淨。尤其是指觀音的那個沒有染著的清淨的智觀,為無垢清淨的智光。這種智光,能照破一切煩惱的黑暗。在《無量壽經》中,彌陀十二光之中的超日月光,就是這種光。「慧日破諸闇」,就是說的這種意義。

「能伏災風火」,在風、火二災之外,應該要加一水災,因受偈文字數的限制,把它略去了。那清淨無垢的慧日,不單能破諸黑暗,同時更能伏除風、火、水的三災。

「普明照世間」,是說觀音的無垢清淨光,像太陽照著大地,照得世間普遍光明,照得世間一切黑暗災難消滅。

「諸闇」,也可稱心的光明被煩惱蒙蔽了,或稱風水火災。要使無明煩惱的風、貪欲瞋恚的火、愛欲執著的水,都破除了,使我的心光明到沒有一點汙穢的狀態,若從自心上言,就是確實悟到諸法的道理,發覺到「原來這樣才對」,這時候就是智慧之光照著我的心,等到知道「我錯了!」有這種懺悔之念發生時,心裡的黑暗就完全消失了。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

這裡是讚歎觀音說法的情形,雖是口業讚歎,但應以口業配合三業來看。悲體的戒,是指說法者的口業,如響亮的雷震;這位說法者的意業,如同和藹的大雲;這位說法者的身業,如同完美的人格。

悲是拔苦為體,觀音見一切眾生陷於積聚的罪業苦痛之中,而發大悲心,令一切眾生,知道防非止惡,其操持之堅固,好似百雷的震動,而能懾伏萬物,滅盡一切非的和惡的。

慈是能與一切眾生之樂,觀音的偉大,就在他不單能拔眾生的苦,而且能賜給眾生的樂,好似天空布滿了和藹的慈雲,再來降下法雨似的甘露。這個其味香美的甘露,喻如實相之法,無上真理,以此才能滅除煩惱的火燄。

在我們的心上,如果也持有堅固拔苦的精神,賜給一切眾生快樂的悲心,則自己覺得煩惱心火,自然就會滅卻了。這在我們修養上可以體驗得到的。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在長行中已經講過,觀音是施無畏者。現在此處再說,若有眾生進入官處或軍陣之中,只要念彼觀音之力,自然會使七難三毒等害我的怨敵,完全退散,而能得到不畏。

「諍」是爭論,「訟」是訴訟。生起一切爭論、鬥口、訴訟時,或於軍陣中到了戰爭需要捨命時,雖說有許多的恐怖畏懼,但若這時,能念觀音之力,就可退散一切的眾怨。好比在我們的內心,常有無明煩惱相爭相戰,沒有一刻的安定,可是你如能夠想念觀音的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思惟觀音的悲觀、慈觀,則什麼也無所畏了。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前面是舉觀音的五觀,這裡再來說五音,由五觀的啟發而成為五音,所以五觀是主觀的觀念、觀想、觀察,而五音是客觀聞得的音聲;但又不必限於什麼音聲,如「妙音」也可以看作妙色、妙香、妙味、妙觸、妙法。然而在六根中,從耳根第一的意思說,所以以音聲為代表。「妙音」與「觀世音」,是融和前面的真觀與清淨觀進而為廣大智慧觀。雖同是廣大智慧觀,但妙音的方面是以即空而觀中道,這就是前者向上的,後者向下的;前者雙遮空有,後者雙照空有。結果是一樣。

如果知道《法華經》的心要,則峰嶺的風、池中的浪,無不是妙音;世上買賣的音聲也無不是法音。觀音即是以妙智觀照世間苦惱眾生的稱名之音,而來尋聲救苦。

「梵音」,是菩薩說世出世法,皆清淨無染之義。即在清淨觀上而立萬法。「勝彼世間音」,是超越世間之差別而立於真觀之上。菩薩目見耳聞,皆絕對平等之意。運用這個而成悲觀、慈觀。菩薩以慈悲救世,如同大海的潮水,終日都在活動著,而一點不停息,應時應地,或滿或乾,應用自在,此即「海潮音」。

這五音,可以看作五線譜的分類,雖說其音各各不同,但實在是同一的東西,而從前後左右去看罷了。以客觀的觀察,這完全是宇宙真理所發出的聲音;以主觀的觀察,皆是我們心裡所存的先天內在之聲。所以,這不是耳聞,而是心聞;不是目見,而是心見。這個潛在一心之內的先天的音聲,成為觀音的五音而顯現,所以需要常常放在心上思惟。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從以上種種方面敘說觀音的功德,恐怕世間上還有生起疑念的人,所以再說「念念勿生疑」,來勸人要信。像前面已經講過的「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如果你不信,就是如何重寶的法門,你也不能接受和進入。「念念」是在我們心上的前念與後念,就是不論何時的意思。我們有時被人教訓,的確也會一時生起信心來,可是不久又會生起疑心來,翻轉了前念的信仰,因此佛陀慈悲,屢屢叮嚀囑咐,教誡眾生,前念相信,後念疑惑,這是不行的!必須念念不斷的虔誠信仰,才有功效。道源禪師說:「所信成就,佛祖成就。」宗教是依信而成立的,一切偉大的力量,都是建立在信上。這與學問以疑為出發點是不同的。

如果這樣來說,宗教豈不是違背學問了嗎?這也不然。其根本的道理是立於學問之上,而置信於學問所不能到的地方。所以宗教並不是反學問的,而是超學問的。佛教是比較理智的學問,還要廣遍深入於情意的要求,在精神全體之上,為安心立命的地方。這個安心立命之地,是信仰的基礎,觀世音菩薩,常於苦惱死厄怖畏之中,如父如母,為作眾生的依怙。

「淨聖」,是說觀音不比修行中的平常菩薩,在久遠的過去,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為了濟度眾生,才倒駕慈航,教化此娑婆世界,是一位清淨無垢的大聖者。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觀音既是救世的淨聖,而現為權化的菩薩,那他具有一切功德,就不用說了。

「一切」,是不能夠以數目計算的。如以前面空、假、中三諦來說:觀空諦而成法身之德,觀假諦而得般若之德,觀中諦而現解脫之德,這叫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再從其他方面來說:觀空諦而不執著,斷盡一切煩惱,這叫斷德;觀假諦故能順應諸種差別而運用其智慧,這叫智德;觀中諦故能應用無礙,這叫用德;斷德、智德、用德,亦可稱為三德。

一切道德,在自身是止惡與修善,在對他是濟度眾生。觀音具足一切功德,以慈眼視一切眾生,所以那功德的結果,具有無限的幸福,同時一切眾生受諸所具福德與智德,也如同海水的不增不減,是無量的,把這個做為精神安立的基礎,若不歸命、頂禮,而報謝其恩德,是不可能的。

除了求外來的觀音所具有的無量功德外,更要想到自己,在我們心裡,依如來藏,本就具有無盡的功德,受用不盡,但我們自己關閉了這如來藏的門戶,使無量功德不能顯現,所以荊溪大師這樣惋惜地說:「悲哉!祕藏之不顯,蓋因三惑所覆,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此三惑,體本虛妄。」

體驗到無明虛妄而明法性,則現廣大智慧觀;塵沙是喻無智的多,把這驅除而顯明化導,則現清淨觀;抽去差別執著的見惑、思惑,而明顯空寂,則現真觀。由顯現這個祕藏,而具足一切功德,更以悲觀、慈觀來看一切眾生。這樣,就是在自己的心上顯現觀音如海無量的福聚功德了。

過去宋朝時候的季宗問天竺的僧人:

「觀音手中拿的佛珠是念什麼呢?」

「念觀音。」天竺的僧人回答。

「自己為什麼要念自己的名號呢?」季宗這樣追問著。

「求人不如求己!」僧人回答。

這是使我們從這段問話裡體會頂禮觀音的本義。

在梵本的〈普門品〉中,還有下面一段的偈頌:

慈悲救世間,當來成正覺,

能滅憂畏苦,頂禮觀世音。

法藏比丘尊,首座世自在,

修行幾百劫,證無上淨覺。

常侍左右邊,扇涼彌陀尊,

示三昧幻力,供養一切佛。

西方清淨土,安養極樂國,

彌陀住彼上,調御丈夫尊。

彼土無女人,不見不淨法,

佛子今往生,乃入蓮華藏。

彼無量光佛,淨妙蓮華台,

獅座放百光,如娑羅樹王。

如是世間尊,三界無等倫,

禮讚積功德,速成最勝人。

以上的偈頌,至今尚未有人譯出,這也算是一個新的發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