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與工商領袖座談時宣布,在十一月底即將開放所謂的「經濟泡泡」,縮短專案申請的商務人士來台隔離天數。唯目前正值歐美國家新一波疫情高峰,德、法、英等國都重新啟動封鎖,驟然開放「經濟泡泡」值得審慎斟酌。
經濟部研擬的「經濟泡泡」措施,初期將採「人少、範圍小、來台必要性」三原則,做為特定人士來台是否可縮短隔離天數的評估要素。只要專案申請獲准,入境後的隔離天數可比現行規定的十四天更少,甚至少於五天。至於適用「經濟泡泡」的產業,政府並未限定,將包含兩種樣態,一種是入台只有短期,如二、三天;一種是經過較短的隔離天數但允許在台灣較長期的活動。
王部長強調,目前入境台灣一律須隔離十四天的管制,對於外國人投資台灣有很嚴重的延遲效果,使外資洽商、勘察及履約都困難。
開放「經濟泡泡」固是由工商界人士爭取而得,但現今的開放時機卻值得商榷。
依經濟部的說法,「經濟泡泡」的對象跟「大咖」、「小咖」無關;但如果縮短特定人士來台隔離天數,事涉台灣的重大投資案件,未來審核依據肯定還是依據申請來台人士的「經濟實力」與「有力程度」,勢必仍是以商業「大咖」為主。原本「外交泡泡」如美國、捷克等大官來台訪問,我方就已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如專人專車、規畫動線、接觸對象防疫問題等;未來的「經濟大咖泡泡」,在台要動員的人力、耗費的物力等成本,及可能提高的全民風險,都必須審慎規畫評估。
這幾年台灣重大的投資案件以能源為主,歐美國家是投資主力,但目前歐美疫情再攀高峰,德、法、英國都已重啟封鎖政策,我國反而此時讓歐美人士來台洽商、餐敘、勘廠,是否會增加防疫破口,仍在未定之天。尤其近日新增的一些染疫案例,多是來自德、法、英等國來台或返台的人士,可見歐洲國家目前正值疫情高風險時期,待歐美疫情稍緩後再開放比較安全。
新南向政策是我國的經貿重點,東南亞國家可能也在經濟部開放的「泡泡」之列。「經濟泡泡」也必須考量互惠之利,以及對台灣經濟的實質利益,不能只憑我方的一腔熱情,就濫開「泡泡」的方便之門。
一旦開放了「經濟泡泡」,更必須隨時滾動檢討調整,不能變成國外人士來台的一扇特權之門。如先從疫情控制得宜的低風險國家著手,高風險國家暫緩;對於透過「泡泡」之門來台者,必須嚴格控管和配合完善的科學防疫,出發前七天接受具權威機構的病毒檢測呈陰性報告、搭乘直航班機等,降低國人染疫風險。一旦發現防疫裂口,必須立即停止「泡泡」的往來。
流行病學的專家咸認,「每一個境外移入案例,都可能演變成為大規模感染的潛在危機」。只要全球嚴峻的疫情未減緩,各國製造的各種方便互惠「泡泡」,都是商機和危機並存。政府須了解,無論是「外交泡泡」、「經濟泡泡」,都是拿全民的生命健康以及國家的利益做為交換,務必確保風險與危機可以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