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壩遺址重要發現之一古津關。
根據目前的考古勘探,宕渠城和津關只是城壩遺址的一部分,城壩遺址總面積五百六十萬平方公尺,考古學家還發現了戰國時期的高等級墓葬。
二○一九年十月到二○二○年,經中國大陸國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城壩遺址的另一側發現四座具有較高價值的戰國時期長方形土坑墓,其中三座墓葬保存較好,部分葬具為船棺。
在三座保存較好的墓葬中,編號為M45的墓葬規模最大,長七點九公尺,寬一點八公尺,深一點六公尺,在墓室的一側下部另有器物坑,內放置有十一件青銅器。M45共出土七十多件銅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包括虎紐錞于、編鐘、銅鉦等古代巴人獨有的器物,也不乏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金劍格柳葉形劍等巴蜀文化交融的精美文物。
陳衛東認為,M45墓葬規模較大,出土文物較多,且等級較高,是巴文化核心範圍內新發現的中大型墓葬,填補了戰國中晚期巴國大中型墓葬的空白。虎紐錞于、編鐘、銅鉦等巴人獨有的高等級文物,不僅昭示著M45墓主人顯赫的貴族身分,也是研究古代巴國的寶貴材料,傳說中的古賨國都很可能就在城壩遺址。而由於受峽江地理條件限制,古巴文化中的城址或中心聚落遺址至今較少發現,因而考古界對城壩遺址的進一步發掘寄予厚望。
史稱中國漢闕之鄉
與之輝映,在與城壩遺址隔江相望的古驛道旁,分布著馮煥闕、沈府君闕、蒲家灣無銘闕等六處七尊漢闕。二○○一年,中國國務院將渠縣六處漢闕以「渠縣漢闕」名目合併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闕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高層建築,學者認為其至遲出現於西周,定型並盛於漢代,至今絕大多數已從地面消失,僅剩下寥寥的數座遺跡供後人瞻仰。現存石闕中,基本完整的有二十九座,渠縣就占了近四分之一,因此渠縣又被稱為「中國漢闕之鄉」。
陳衛東告訴記者,渠縣的古代遺存十分豐富,有些村民的雞舍豬圈都是用漢磚堆成,可以說是非常「奢侈」。記者在渠縣的中國漢闕文化博物館裡,見到了七千多塊保存完好的零散漢磚,這些磚都是榫卯結構,上有菱形紋、鳥魚紋等精美紋飾。
據了解,許多考古學家經過實地考察之後認為,目前的發現只是剛剛撩了古巴國都神祕面紗的一角,城壩遺址一定會有更加值得期待的大發現。隨著更多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古代巴國都城呼之欲出。
藝術文化如雨後春筍
「宕渠城」遺址所在的四川達州市擁有七百多萬人口,是四川第三大人口城市,人文底蘊深厚。唐代大詩人元稹在達州(古稱通州)為官,不僅留下了「平生欲得山中住,天與通州繞郡山」等詩句,當地至今仍用「元九登高」的習俗來懷念他的功德政績;著名中國大陸畫家羅中立,同樣也是根據自己在達州的生活經歷和大巴山農民為原型,創作了蜚聲海內外的油畫《父親》。至今達州依然活躍著一批中國大陸知名的詩人、畫家,各類藝術展覽、工作室也如雨後春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