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蘋果.小世界】 紐約的荷蘭印記

文╱翁台生 |2020.10.29
2176觀看次
字級
紐約皇后區1660年保存至今的荷蘭農舍Onderdonk House,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Dutch Colonial斜頂房子的原型。圖╱陳麗卿

文╱翁台生

紐約市跟全世界連動最密切的一條街,當屬紐約證券交易所的Wall Street(華爾街),Wall Street街名原義是一堵牆,直接從荷蘭文Waal Straat轉過來的。當年曼哈頓島上這堵牆就是荷蘭人用來防堵英國人;只嘆後來沒有堵住,1500個荷蘭人建立的港都「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在1664年還是拱手讓給了英國,十年後曼哈頓外圍更廣大的「新荷蘭」也由英國人接收。

如今在紐約要找尋荷蘭人的影子似乎有點飄緲,卻又是無所不在;到紐約市政廳去看那高掛的市旗橘白藍的組合,正是荷蘭的原色系。紐約Brooklyn(布魯克林區;荷蘭文Breukelen)是荷蘭人在1636年開墾時取的名字,各方熟悉的 Harlem(哈林區)也是荷蘭文Haarlem轉過來。

單從紐約的一條阿姆斯特丹大道,你很難去追蹤荷蘭的印記,可是中國城附近的Bowery(包厘街) 原型是bouwerij,是農場的意思;號稱紐約早期最大的遊樂場Coney Island(康尼島)遠在1650年時是荷蘭人皮貨市場,conyne原義就是野免。

跟那些有限的街區風貌比較起來,荷蘭人留給大蘋果的無形資產其實更為影響深遠。紐約能夠有今天,當年新阿姆斯特丹的打拚功不可沒。

可能受益於荷蘭17世紀宗教自由,新阿姆斯特丹跟英國清教徒建立的波士頓比較起來,更多元開放,少了階級束縛。只要有助於貿易,有錢大家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是荷蘭港都的真精神。

在這樣寬容自由氣氛下,荷蘭人在紐約、新澤西與德拉瓦各地開墾也進用原住民、英國人共同耕作;這樣不分彼此、共同打拚的奮進精神,正是紐約能夠發展成全球大都會根源所在。

可惜的是荷蘭人的新阿姆斯丹太早退出歷史舞台,等到英國人進場之後刻意避提「前人種樹」的貢獻 ,完全沒有給荷蘭人表白的餘地;在當年一些作品中描塑的荷蘭佬都是老煙槍、形容枯槁、猥瑣;英語世界中留下荷蘭人(Dutch)刻板印象負面居多:to talk Dutch俚語給講成「廢話連篇」;go Dutch 就成了「小氣吝嗇」。17世紀留傳至今的負面評價實在很難洗刷。

2016年紐約總算正式還給了荷蘭先民一些公道,市政博物館內特設一個永久展覽室,陳列說明紐約在演進過程中,如何從當年的新阿姆斯特丹這個小村莊中奮起,發展成現在傲世的城市規模。

開車穿過紐約幾個大墓園,在皇后區與布魯克林交界點找到1660年荷蘭先民留下的老房子Onderdonk House(如圖);遠眺曼哈頓摩天大樓天際線,更讓人感慨萬千!這種Dutch Colonial斜頂式房屋如今是美國最受歡迎的三大屋型之一;不只是在紐約,走遍全美到處都可以見到荷蘭的影子。

紐約的荷蘭印記何其深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