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圖/郭子洋
食材。圖/郭子洋
文/蔡招娣
「這星期天有回來嗎?來拿一些菜回台中。」這是親切如母姐的多肉達人劉覲瑜阿嬤,在大山裡的呼喚。
10月的大峰山,秋天擁著多彩瀲灩,給了苗54-1線沿途描摹了好看的顏色;前往花草坑劉覲瑜大姐家,途中大片懾人心魄的第一公墓,總是讓我在人煙稀少的山路上心驚膽顫,直到2018年父親的軀燼安奉於此,這裡至今成為我最接近父親的地方。
2017年我在女兒小學老師彭梅千臉書上,看見來自故鄉卓蘭的動人跡履,讓我有機會為大山裡發生的美麗故事,寫了幾篇報導;其中,在採訪憑一己之力,打造綠色校園的劉覲瑜時,才知道她竟是父親多年好友,因為這次報導,一向沉默的父親特別交代我「好好用你ㄟ筆,去援助人。」父親用閩南語「援助」如此慎重的字眼。
父親往生後,我耗盡力氣整理悲傷,那段時間,每逢蔬果熟成或是多肉萌發季節,劉大姐都會邀我入山小聚,她的人情理解,其實也是摧折心肺的人生經歷。
1952年出生農家的劉覲瑜,為了分擔家計,小學畢業第二天,就提著母親為她準備的方巾包袱含淚道別,前往高雄幫傭煮飯,到了16歲時,她離開高雄在電子工廠繼續她的人間責任。
21歲在母親的堅持下,她與詹姓同鄉結縭,一生多病的丈夫,婚後不久就讓她一肩扛下家計,從麵攤、自助餐、開鐵牛運貨到駕駛挖土機,所有能賺錢的工作她都努力奔赴。45歲那年,命運的巨浪再次潮打孤城,她的丈夫終因藥石罔效溘然辭世。
熬歷過無數生活磨難,命運之神並未就此歇手,2008年時值37歲的長子不幸中風,雖從鬼門關搶回了性命,但同一天,大陸籍的長媳卻拋夫棄子離家而去;兒子在加護病房的那些日子,她每天忍痛操持農務,待探病時間一到,便帶著兩個當時分別才10個月及2歲的孫兒,肩揹手推的趕去沙鹿探望愛子。
她在困頓時,把一葉一葉細心呵護長出的多肉植物,帶進孫子就讀的雙連國小,她撿拾枯木、廢棄家具用巧手裝置,短短幾個月用上萬株多肉、組盆近300件,打造這所偏鄉學校令人驚豔的綠色奇蹟。
3年過去,劉大姐揮別悽苦變得開朗快樂,她說:「因為接觸的人變多,受到鼓勵,生命被注入滿滿的正能量。」她開始受邀到外地講課,也用撿來的梨樹枝幹改造老屋,在山裡開班授課,教授多肉組盆、編種子串和水耕植物培植。
劉大姐領著我在桂竹林旁鮮採最後一批苦瓜,滿滿一大箱的山林餽贈,裝著永不凋謝的深情厚意。苦瓜象徵「強壯」,從夏天到金秋,它沒有疏離人間煙火,能把日常滋味轉苦為甘,不敢嘗試的苦,反而承載更神奇的味蕾轉化。
苦不苦?不到最後,誰知道生命將為我們迎來什麼答案?
食 材
苦瓜1.5條、梅乾菜40克、醃梅6粒、薑片20克、醬油2大匙、油1大匙、糖1茶匙、鹽1/2茶匙。
作 法
❶梅乾菜要多洗幾次後浸泡2小時,之後倒掉水再清洗一次後,切1.5公分小段,電鍋外鍋用1杯水,內鍋水淹過食材一半蒸煮。
❷苦瓜1條去籽切大塊,在沸水中汆燙5分鐘後撈起放涼。另外半條苦瓜切成7公分,挖籽後小心切掉底部,方便直立擺放,最後再將醃梅填入盅內。
❸鍋中放油煸香薑片再用醬油嗆香後,放入苦瓜、梅乾菜炒3分鐘,起鍋前加入糖和鹽調味即可盛盤,盛盤後旁邊擺放苦瓜盅醃梅,除了擺飾,交替食用能苦後回甘、酸中帶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