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洗」位於三坑老街的起點。圖/鄧榮坤
三坑老街上的永福宮。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離大漢溪不遠的桃園市龍潭三坑子,是一處因水運興起的商業街市──三坑老街,這裡曾經是大漢溪的渡口。早期,大漢溪的水力豐沛,大型帆船可以從台北盆地溯溪而上,三坑子也因位於大溪對岸,而逐漸成為繁華市集,於是,在三坑子河床附近闢有渡口,供小型船隻和對岸往來。
如何把貨物自產地運抵三坑子,再藉由帆船順流而下運抵艋舺、淡水,卻是相當辛苦的事。為了能讓貨物盡速抵達三坑子,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學會了道路的截彎取直,於翻山越嶺中走出了許多捷徑,而這些捷徑也因風雨的侵襲而逐漸廢棄,淪為古道,至今仍然可以在草叢中看到這些古道遺跡。
清朝時期,三坑子是龍潭地區發跡最早的市集,當時從復興鄉流出的大漢溪水源源不絕,水量豐沛而富舟楫之利。附近所產之樟腦、茶葉、煤炭等山產,便經陸運輸送至三坑,再透過大漢溪的水運,順流至大溪碼頭,再運到台北盆地。如此一來,三坑子也成為大漢溪流域內陸的一個商業碼頭,與附近關西、楊梅等地貨物、人員的集散地。
日據時期,大漢溪河床淤積日漸嚴重,水運逐漸沒落,也因桃園大圳的開工,使得三坑子水運逐漸步入沒落的命運。之後,人口大量外流,沿街的商店熱鬧不再,三坑老街逐漸沒落,而供奉三官大帝主神、古色古香的永福宮,依然屹立於這片盛景不再的土地上,守護著眾生的安寧。
如今,進入三坑子的路口,矗立著由木板搭架的洗衣亭,潺潺流水訴說著斑剝的往事,亭子後的磚牆,有塊令人深思的碑石──黑白洗。碑石刻著「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石門水庫的濁水與清澈山泉水匯集的地方,一清一濁的水會合於此,黑白洗的水道已被鐵製的水溝蓋封起來,依然是旅人駐足拍照的景點。